電腦、互聯網、電子商務,一輪輪新技術革命刺激經濟發展方式發生巨變,在國際金融危機下,人們又開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出另一片“藍海”。日前舉行的2009“IBM論壇”上,不少IT專家、經濟學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都認為,“物聯網”與“互聯網”的創新融合,將成為下一輪世界經濟發展的技術驅動力。建設龐大的物聯網,不僅可拉動新的投資,而且能提高原有經濟運行效率,具有雙重效應。 相對于人際間交流的互聯網,物聯網是物與物之間的網絡。當今社會已開始出現許多“物—物”聯網的應用:如裝有GPS衛星定位系統的運輸車輛,以及裝有RFID射頻識別芯片的集裝箱,可以自由通過不停車收費站,在無人化碼頭自動完成裝卸。這種不同物體間的“對話”關系將迅速擴大化,到2011 年,內嵌芯片、傳感器、無線射頻的“智能物件”可能超過1萬億個。它們在人類上網同時,也能通過物聯網相互感知、交換信息。 物聯網的大規模運用能為下滑的世界經濟增添活力嗎?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認為,經濟增長點的出現從根本上是靠技術進步與突破,新的技術需求可以拉動消費、促進投資,實現新一輪的可持續增長。在最近一輪的全球經濟增長中,電子商務等技術手段創造了互聯網經濟的奇跡。2002年首次IBM論壇上,“電子商務”作為前瞻理念被引入國內IT界。當時中國互聯網還未廣泛應用,而如今僅網絡購物這一項電子商務的年交易額就達到1220億元。淘寶網占據八成市場份額,但副總裁路鵬在論壇上表示,“淘寶”已在商品管理、物流、交易等環節上出現技術瓶頸,正試圖轉型為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的供應商,向電子商務同行提供相應設備。因此,促使商品流通各環節相互聯動的物聯網技術,可能在電子商務之后成為新經濟形態的重要支撐和動力。 物聯網不僅局限在商業系統,還涉及諸多領域的“調結構、保增長”。論壇上,《地球是平的》中文版序者、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周偉焜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理念。具有微型計算和通訊能力的各種物件設備通過聯網,使商業系統、社會系統與物理系統融合起來,形成一個個全新的、智慧的基礎設施和設備網絡群,包括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電網、智慧醫療等。他舉例說,在人類發出的電能中,40%到70%都被低效的電力系統損耗了,而智能化電網在物理電網上建立基礎信息平臺,讓散布各處的發電設備、傳輸線站、用電客戶互通互聯,智能分析并分配電力供應和需求,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這種電網智能化改造已開始在美國實施,上海所在的華東電網也正進行試驗。上海世博局信息化部部長周衛東表示,金融危機促使調整和轉型,加快了城市智能化建設,上海為籌辦世博會,借助 “物聯網”技術,建立起公交信息采集和發布系統,已開始在全市范圍推進智能交通,為城市增效減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