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興產業,汽車電子產業是建立在汽車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兩大產業基礎之上的。汽車電子產業鏈由上游車用半導體與IC企業、中游汽車電子系統廠商、下游整車廠(OEM/ODM)與維修廠(AM/OES)組成。其中上游主要是傳統半導體廠,中游前10家多由歐、美、日大廠占據,深圳航盛是唯一營業收入排名進入前10名的中國廠商,而下游前裝市場則是整車廠。 隨著全球汽車產業轉移過程不斷深化,中國及亞太地區汽車產量全球占比持續提升。成本優勢、本土市場仍是產能轉移的根基。汽車電子研發也逐步向中國轉移。 自主品牌配套率提升 企業在政府支持下,我國自主品牌整車配套率提升。 我國汽車電子制造企業近3000家,其中外資企業數占19.8%,本土企業數占80.2%。在中國汽車市場的份額中,外資企業占67.7%,本土企業占32.3%。目前,我國汽車電子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產業能力處于較低層次,配套集中在汽車電子零部件的中低端市場領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汽車電子本土企業營銷在10億元以上的不足20家。近年來,部分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通過自主創新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在產品質量和價格競爭力上有了提高,擴大了在我國自主品牌整車中的配套率,部分汽車電子產品開始在中檔汽車中配套。中高檔轎車用的動力總成控制、電控裝置、關鍵傳感器、執行器、總線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由于汽車配套的高門檻條件,本土企業把握機遇能力備受考驗,尤其是要進入主流合資品牌整車配套任重而道遠。 傳統汽車電子供應鏈相對穩定,因為不少專業汽車電子廠都是從整車廠獨立出來的,他們不僅有頻繁的業務關系,更有血緣和資本的聯系。在這樣的背景下,整車企業和汽車電子供應商成為利益共同體,建立了共贏的戰略合作聯盟關系。 跨國汽車電子企業進入中國的時間晚于跨國整車企業,但同樣已經占據了明顯的優勢。一是跨國汽車電子企業在我國的發展進程不是單純追求市場擴張,而是與中國汽車節能、環保和安全法規體系的不斷完善密切相關。二是由于我國汽車強制性標準仍處于跟隨階段,跨國企業進入中國的產品已經相對成熟,我國企業在取得進步時跨國企業往往利用其價格優勢進行打壓。 產業布局集中三大區域 我國汽車電子產業布局主要集中于三大區域。 一是以江浙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汽車電子產業集群。由于其傳統產業在全球有重要生產基地和大規模的配套以及供應體系,因此在汽車電子行業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在做汽車電子傳感器和執行器方面。 二是以廣州和深圳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產業集群。該地區一些家電和IT企業紛紛涉足汽車電子領域,利用本身在電子方面的傳統優勢,以車載液晶電視為突破口,發展低附加值的車載電子裝置,奠定了在汽車電子行業的區域優勢。 三是以北京和天津為主的環渤海產業帶。該區域的整車企業會帶出新的汽車電子產業群,帶動了天津等周邊城市一批汽車電子研發企業發展起來。 這些區域的汽車電子產業發展主要依靠整車制造業的帶動,形成汽車電子和整車的良性發展關系。此外,以大連、沈陽和長春為主的東北產業集群也擁有一定數量的汽車電子企業。而武漢、西安、重慶和成都等城市的汽車電子產業也逐漸成長起來。 新能源和智能化成趨勢 新能源和智能化趨勢為產業鏈帶來新增市場。 在促進產業發展過程中,行業聯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充分發揮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搭建平臺等方面的作用,促進中國汽車行業健康快速發展;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擁有完整的產業合作鏈條和市場服務體系;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汽車電子標準工作委員會對汽車電子行業標準體系的研究、制定和推廣,以及指導產業發展、規范市場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汽車電子基礎軟件自主研發與產業化聯盟推動符合自主整車企業需求的電控單元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及產品的研制,能提升我國汽車產業在汽車電子核心技術領域的競爭力。 未來汽車電子化、智能化、網絡化是大勢所趨,結構性變遷可能帶來數千億元的市場空間。相對消費電子市場,汽車電子門檻更高、單機價值量亦更大,而新能源和智能化趨勢則給電子產業鏈帶來新增市場,中國電子廠商亦在逐步崛起,加速進口替代。堅持“統籌協調、創新發展、需求牽引、有序推進、安全可控”的原則,我國汽車電子產業定會迎來發展新高峰。 文章來源:與非網 深圳奧立科www.aureke.com/,www.aureke.1688.com/;深圳辰馳電子www.chinco.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