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界面新聞 昨日(3月10日),工信部正式發布《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推薦性國家標準報批稿,并要求在2021年1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自動駕駛分級標準現如今也有了“國標”,2020年或將是國內自動駕駛技術全面發展的元年。 就在同一天,長安汽車正式發布了國內首個量產級結構性道路L3級自動駕駛系統,系統首次搭載在長安UNI-T車型上,意味著長安汽車正式從“輔助駕駛”過渡到“自動駕駛”。值得注意的是,長安汽車對所有系統算法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 長安汽車L3級自動駕駛系統主要采用5個毫米波雷達、6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作為主要傳感器,可有效識別車輛駕駛環境中的車輛、行人、騎行者等多種目標和障礙物。且有效識別車道線、護欄、交通標識牌等信息,結合高精度地圖和ADAS地圖的道路信息,實現車道級高精定位和精準路徑規劃,可有效確保自動駕駛任務的準確性。并用來感知駕駛員的視野、疲勞等狀態,為自動駕駛系統智能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在行業定義上,L2級自動駕駛即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對方向盤和加減速同時提供駕駛控制,人類駕駛員負責其余駕駛任務(包含對環境的監控和必要時接管)。L3級自動駕駛更為高階,即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在滿足設計運行條件時,可執行全部動態駕駛任務(包含對環境的感知、方向盤和加減速控制),在設計運行條件即將不滿足時系統請求人類用戶接管。 所以說想要達到量產級L3級自動駕駛技術是比較難的,因為要解決多傳感器融合和軟件算法和運力的問題。 其中,長安汽車L3級自動駕駛系統攝像頭主要用于圖像采集工作,攝像頭內的感光組件電路及控制組件對圖像進行處理并轉化為電腦能處理的數字信號,通過機器視覺技術實現車輛駕駛環境的識別。可實現車道標志標線識別、路牌識別、360全景影像、前向碰撞預警、車道偏離預警、行人和車輛檢測等功能中。 毫米波雷達則指利用波長在頻率30GHZ-300GHZ的毫米波,通過測量回波的時間差,處理后得到如汽車與其他物體之間的相對距離、相對速度、角度及運動方向等數據。具有探測性能穩定、作用距離較長(160米)、環境適用性好的特點。 超聲波雷達在自動駕駛中,其基礎應用為泊車輔助預警以及汽車盲區碰撞預警功能。超聲波雷達在短距離測量中具有優勢,探測范圍在 0.1-5米之間,而且精度較高,因此非常適合應用于低速場景。 簡而言之,攝像頭負責“看”,毫米波雷達負責“回聲定位”,超聲波雷達負責“精準探測”,多傳感器協同實現結構性道路自動駕駛體驗。 目前,搭載在長安UNI-T車型上的L3級自動駕駛系統可實現的分為兩大主要場景:首先,在特定的電子圍欄內(包括典型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在交通擁堵場景下,可實現長時間脫腳、脫手、脫眼,直至系統提醒接管,最高可支持的車速為40km/h,若用戶在提醒接管后仍不接管,則執行風險減緩策略,減速停車。 此種工況下,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自動駕駛,解放駕駛員雙眼后,駕駛員可玩手機或看車機,手動駕駛模式下受限的娛樂功能允許駕駛員使用,并且系統可實現跟隨起停、前車切入的安全處理。 其次,在在特定的電子圍欄內(包括典型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車速高于40km/h時,可實現長時間脫腳、脫手,需要用戶監控前方,使用中可實現駕駛員觸發換道(即駕駛員撥動轉向燈后,車輛自行換道)。若用戶在提醒接管后仍不接管,系統將執行風險減緩策略,緩慢減速至停車。 這一工況可實現擁堵到非擁堵的過渡、安全過彎、自動限速、駕駛員觸發換道、智慧推薦換道。需要主要的是,長安汽車無論在低速還是高速情況,系統均會動態識別駕駛員狀態。 早在2009年,長安汽車開始了自動駕駛的整體布局和規劃,正式組建團隊并立項研發自動駕駛汽車。2011年基于志翔平臺開發了前碰撞預警、車道偏離報警等功能原型;2013年基于逸動平臺開發了自適應巡航控制、自動緊急制動等功能原型;2015年基于CS35平臺開發出具備自動泊車、高速自動駕駛、自動換道等功能的自動駕駛樣車。 2016年,長安汽車進行國內首個實現重慶至北京2000km無人駕駛長距離測試;2018年,長安汽車實現L2級IACC集成式自適應巡航、APA4.0全自動泊車的國內量產首發。 同年,長安汽車發布了“北斗天樞計劃”智能化戰略,通過“4+1”行動計劃助推長安汽車從傳統汽車制造企業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目前已形成中美分工協作、聯合開發、各有側重的智能化研發模式。同時,聯合華為、騰訊、百度、恩智浦、博世等企業打造北斗天樞戰略聯盟。 目前,搭載該量產級系統的車型UNI-T已經發布,新車預計在今年6月正式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