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圍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中國現處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良好時期,在產量、動力電池、續航里程、安全性能等方面取得顯著進步。但在汽車芯片領域,中國起步較晚,正處在產業化初期階段,設計與生產能力不足,與國際領先水平尚有差距。 如何突破中國汽車芯片產業的痛點和堵點?如何多方合力解決“缺芯”現狀?新能源汽車產業如何創新創造?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又將如何建立產業鏈上下游信息溝通渠道,打通自主汽車芯片上車應用的技術通道和產業通道,努力實現汽車芯片的國產替代和國際開拓,從而建成“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生態”? 中國網記者獨家專訪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聯席理事長、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聯席理事長董揚,以期尋找答案,解讀中國新能源汽車和芯片產業的現狀及未來。 在董揚看來,中國還未建成能夠支撐芯片產業有力發展的生態環境,各方應首先合力培育全面的芯片發展生態,做大芯片研發供應的蛋糕。 車規級芯片國產化意義重大 中國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芯片需求量大,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因素,比如美國掐斷華為的芯片供應,使自主研發芯片的重要性進一步突顯,也促使中國政府和各類企業等更加注重芯片的創新和生產。據測算,智能新能源汽車關鍵芯片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1%,2022年單車芯片成本約600美元至1200美元,我國汽車芯片市場規模可達到300億美元。從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汽車產業供應鏈安全性、汽車芯片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看,實現車規級芯片國產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現實意義和經濟效益。 解決芯片痛點 助推自主汽車芯片產業創新生態聯動發展 董揚表示,要解決芯片痛點,全行業的合作比競爭更重要。各企業首先應該合力形成一個全面且擁有過硬技術的芯片企業生態,做大蛋糕后再分好蛋糕。“個別企業之間的競爭還沒有那么重要,或者說是應該把把產業發展好以后再來競爭,”董揚在采訪中說道。 談到新能源汽車,董揚表示,無論是傳統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都更加依賴芯片,比如電池動力系統的控制和智能化道路的安全運營等。但目前看來,包括高端和常規芯片,中國汽車面臨芯片短缺問題,對芯片數量和性能參數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我國自主汽車芯片產業在技術研發、標準規范、車規工藝、測評認證、應用推廣、產業培育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和瓶頸。中國需要直面挑戰,實現自主汽車芯片產業創新生態聯動發展,這既是解決自主汽車芯片短缺問題的根本出路,也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的重要議題。 戰略聯盟串聯上下游 構建芯片創新發展新生態 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在推進芯片生態建設過程中意義重大。正如董揚所說,聯盟可以溝通政府、企業以及產業的上下游,加強各方交流合作;聯盟舉辦的各項活動可以推動芯片的研發和實際應用,從汽車性能需求出發設計芯片,形成一系列能夠穿透產業鏈、技術鏈和供應鏈的活動。 汽車芯片作為周期性產業,具有長周期性、投資巨大等產業特點,由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承辦的中國汽車芯片應用創新拉力賽,將加速推動高校創新團隊、汽車企業、創新投資企業創新耦合,縮短創新研發到成果轉化的投資周期,加速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助推國內汽車芯片產業生態駛上快車道。 芯片生態的構建不是簡單地政府發規劃,然后企業做產品,生態建設將來實際上會形成一些新的產業,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充電就是一個新興的產業。 互借東風 國際合作 共生共贏 對于汽車芯片助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沒有一個很好的芯片支撐,那么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都不可能發展良好,”董揚說道。“汽車是一個很牛的行業,芯片是一個更加牛的行業,這兩大產業在過去的相互溝通是不夠的。今后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時候過程中,特別需要這兩個行業加強溝通,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設立汽車芯片聯盟的最重要的初衷。”董揚表示,在汽車芯片助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過程中,也期待借中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東風,推進中國芯片的產業化發展和芯片生態的建設,尤其是中國汽車類芯片的發展。 同時,董揚強調芯片自主創新不是要搞封閉,封閉發展不利于中國的發展,現在也不應該炒作或夸大芯片“卡脖子”的問題,因為從行業角度講,“卡脖子”的現象也還沒有出現。董揚希望將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相結合,全面提升中國汽車芯片的設計、制造、封測和應用水平,為世界芯片產業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展現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于2020年9月19日在京正式成立。聯盟跨界融合汽車和芯片兩大產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單位共同組建,成員單位包括整車企業、汽車芯片企業、汽車電子供應商、汽車軟件供應商、高校院所、行業組織等。聯盟以“跨界融合、共生共贏、產業成鏈、生態成盟”為運營理念,旨在建立我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生態,打破行業壁壘,補齊行業短板,實現我國汽車芯片產業的自主安全可控和全面快速發展,推動我國成為全球汽車芯片的創新高地和產業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