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幸邀請到了Telling創始人劉國瑞。
本文對劉國瑞分享的核心內容進行了提煉,如果想與劉國瑞這樣優秀的AI時代一線推進創新創業實踐的超級個體/創業者們交流,歡迎關注我們的交流活動。
以下是部分交流內容,enjoy~
他,曾在國內互聯網圈叱咤風云,如今卻在美國重新開始。
他,是天音互動的創始人劉國瑞,一個在AI出海浪潮中摸爬滾打的連續創業者。
但這次,他不再談論宏大的敘事,而是聚焦于「最實際的問題」:
「美國在玩的,中國還沒火的AI變現方式有哪些?」
「中國團隊出海美國,最容易踩的坑是什么?」
「AI浪潮下,哪些高薪崗位正在被悄悄取代?」
在本次「易論AI」的對話中,劉國瑞用親身經歷和深刻洞察,為我們揭開了AI出海的真實圖景。
**Q&A實錄:硅谷“老炮兒”的AI掘金經**
**1. 美國“土味”AI掘金指南**
易小姐:劉國瑞你好!咱們直接進入主題吧,美國有哪些AI變現方式很流行,但國內還沒火起來?
劉國瑞:我覺得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在于,美國的人工成本「極其昂貴」,尤其是律師、客服這種專業工種。所以很多APP會用AI來替代這些職能,降低成本。
比如,在美國,你可以找到很多AR法律文書代寫的APP。打官司在美國是很貴的,一個普通律師的時薪都要300美元起步,資深律師更是高達1000美元甚至更高。有了這種APP,用戶只要輸入案件信息,AI就能生成法律文書,大大降低了咨詢成本。
國內為啥還沒火?因為我們打官司的成本相對較低,而且更習慣找熟人。但我覺得這是一個趨勢,隨著AI技術的發展,未來法律咨詢會更加智能化。
易小姐:除了法律,還有哪些領域?
劉國瑞:另一個是APP客服和外包。在美國,雇傭一個全職客服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很多公司會用AI客服來處理常規問題。
國內可能只有攜程這樣的大公司才會用,但在美國,很多小公司也會用AI客服來降低運營成本。
易小姐:這背后的本質是什么?
劉國瑞:本質是「國情差異」。美國的人工成本高,企業有動力用AI來替代。而國內的人工成本相對較低,所以AI替代的動力不足。
**編者點評:** 劉國瑞的觀察非常敏銳。AI技術最終能否落地,還是要看是否能解決實際問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2. 中國AI出海,避不開的那些“坑”**
易小姐:你之前在國內創業,現在又在美國創業,對中美兩邊的創業環境有什么感受?中國團隊出海做AI,最容易踩哪些坑?
劉國瑞:最大的感受是,在美國創業,很多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在中國,你可以花錢買效率,請助理、司機。但在美國,這些成本太高了,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
至于坑,我覺得最大的坑是,很多出海企業「不愿意為咨詢付費」。他們不舍得花錢請專業的機構提供咨詢服務,結果走了很多彎路。
易小姐:具體有哪些坑?
劉國瑞:規則的坑、流程的坑、文化的坑,到處都是坑!
比如,數據合規。在美國做業務,有很多數據是要透明給執法部門的,比如公司的營收、工資等等。中國企業以前習慣的稅務優惠手段,在美國就行不通。
還有用戶調研。中美用戶習慣差異很大,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中國的成功經驗可以在美國復制。
易小姐:所以,出海企業應該怎么做?
劉國瑞:首先,要「舍得花錢」找專業的機構提供咨詢服務。其次,要「尊重當地的規則和文化」,做好數據合規和用戶調研。
**編者點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出海企業只有充分了解當地的市場環境和用戶需求,才能避免踩坑,取得成功。
**3. AI浪潮下,誰將被“優化”?**
易小姐:AI技術發展迅猛,你認為哪些高薪崗位正在被悄悄取代?
劉國瑞:翻譯!現在有了AI翻譯工具,很多工作場景已經不需要人工翻譯了。
還有一些重復性的工作,比如數據錄入、客服等等,都會被AI替代。
易小姐:哪些崗位是無法被替代的?
劉國瑞:我覺得是那些需要「創造力、決策力、人際交往能力」的崗位。比如銷售,需要和客戶建立信任關系,了解客戶的需求,這些是AI無法取代的。
易小姐:你們公司在使用哪些AI工具?
劉國瑞:我們全員都在用ChatGPT、Midjourney這些AI工具,它們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
**編者點評:** AI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擁抱變化,學習新技能,才能在職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4. 給AI創業者的“扎心”建議**
易小姐:你對AI創業者有什么建議?
劉國瑞: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了解用戶需求」。AI技術只是工具,關鍵在于如何用它來解決實際問題。
不要盲目追求技術,要深入了解用戶痛點,才能開發出真正有價值的產品。
易小姐:最后,用一句話總結一下你的創業心得吧。
劉國瑞:「你需要變成掌握原則的人,而不是被奴役的人。」
**編者點評:** 在AI浪潮中,我們既要擁抱技術,也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