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Rick Merritt 在近日于舊金山舉行的國際電子元件大會(IEDM)上,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材料科學暨工程系教授John A. Rogers發表專題演說指出,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對人類皮膚與器官組織更友善、更具柔軟性的芯片,為醫療電子開啟新應用,但相關工作仍在初期階段。 以下展示的幾張圖片是目前正在進展中的研發工作,包括可幫助傷口愈合、然后自然分解的芯片;能像小朋友玩的紋身貼紙那樣貼上或是去除的生物顯示器(Bio monitors);用來包裹腦部的主動箔(Active foils)。 適合新生兒使用的、較不具侵入性的生物監測設備 Rogers展示了一種像是紋身貼紙的生物監測設備,能替代較具侵入性的感測設備,應用在早產嬰兒身上(如下圖):“我們希望能在未來使用這種設備,且已經開發出許多原型,但仍有一些技術上的挑戰。” ![]() 能愈合傷口的可分解IC 目前的生物芯片開發成果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之一,是在任務完成之后就能在人體內自動分解的芯片(如下圖);這種芯片的任務是加熱傷口縫合處周圍的皮膚,以殺死可能導致感染的細菌。細菌感染是讓病者再次進醫院的首要原因之一。 ![]() 能愈合傷口的可分解IC “這種設備只需要運作一至兩周,就會自動消失;這免除了在芯片之長期生物兼容性(bio-compatibility)方面的挑戰。”Roger指出,這種芯片是五種水溶性材料的結合,而且具備“合理的高性能”;目前還有數字成像器(imager)與其他水溶性芯片正在進行動物實驗。 可分解IC的結構 “你能用那種完全水溶性成像陣列來拍照;”Roger還在演講臺上親自示范將一顆RF振蕩器吞下肚,開玩笑地說:“這是好東西,我得說吃起來像雞肉一樣。” ![]() 像紋身貼紙一樣的芯片 如前面所提到的,研究人員現在開發出一種能監測人體脈搏、腦波的芯片原型,就像紋身貼紙一樣,能輕易地貼在皮膚上或去除。這種設備內含完整的監測電路,包括應變計(strain gauges)、光電二極管(photo diodes)、RF天線,以及能啟動該設備的電感線圈(inductive coils)、并非只是簡單的電極。 ![]() 像紋身貼紙一樣的生物監測設備 老化角質樣被脫落?擠捏都正常運作 Roger展示了一段紋身貼紙芯片視頻,該種設備采用柔軟的塑膠載體,能貼在皮膚上然后用水洗掉;這種設備在皮膚被擠捏的時候還是能正常運作,然后像老化角質那樣被脫落。據了解,有部分新創公司正在為這種芯片尋找新應用,例如做為人體機器界面,用來擷取語音指令或是追蹤手部動作。 ![]() 無論如何擠捏都能正常運作的紋身貼紙芯片 蛇形生物晶體管 ![]() 紋身貼紙芯片上的蛇形晶體管 其實紋身貼紙芯片上的圖案是一種設計獨特的、印刷在聚合物薄片(polymer sheets)上的蛇形晶體管(如上圖);該種設計是讓芯片能承受皮膚揉捏擠壓的主要原因。下圖是Roger在演講臺上用小型USB顯微鏡展示他手臂上的紋身貼紙芯片。 ![]() 在演講臺上用小型USB顯微鏡展示手臂上的紋身貼紙芯片 包裹腦部的軟性金屬箔 過去二十年來,研究人員是使用微型針頭(micro-needles)來監測人腦并與之互動;這種技術雖然有用,但Roger形容:“那就像是將玻璃碎片散布在一碗果凍里,在植入設備的程序中會破壞組織,并可能會產生機械不協調,以至于在界面產生永久性的刺激。” ![]() 能與生物組織結合的電子設備 現在研究人員正試圖將超薄硅晶層與塑膠、金屬箔、類橡膠材料結合,形成與腦部形狀貼合的設備(如上圖);Roger表示,這種設備有部分會用到像是手風琴音箱那樣的預施應力(pre-strained)材料。下圖展示了該種軟性電子設備已經運用在監測貓腦部組織的實驗中。 ![]() 已經運用在貓腦部監測實驗的軟性電子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