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IT)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研究團隊近日在《自然》雜志發表突破性成果,成功開發出一種可生長并原子級剝離的超薄電子“皮膚”技術。該技術通過直接在單晶基底上制備厚度僅10納米的熱 ...
來源:IT之家
北京時間 4 月 28 日凌晨,埃隆・馬斯克表示,手術刀即將讓位于算法和執行器,他預測:“機器人將在幾年內超越優秀的人類外科醫生,并在大約五年內超越最頂尖的外科醫生 ...
貿澤電子 (Mouser Electronics) 推出新一期Empowering Innovation Together (EIT) 技術系列,探討快速發展的腦機接口 (BCI) 領域。該系列將深入探討意念控制系統的開發所面臨的工程挑戰和機遇。 ...
觸覺技術正在塑造中國非藥物健康解決方案的未來
隨著中國健康產業的快速擴張,消費者對非藥物干預型健康解決方案的需求持續增長,觸覺技術正成為這一創新浪潮中的關鍵創新。據Statista預測, ...
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利用有機電化學晶體管(OECT)顯著提升酶和微生物燃料電池靈敏度的新方法,為生物電子傳感領域帶來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發表在《Device》期刊上。該方法將電信 ...
Lapsi Health 的 Keikku 采用 nRF5340 SoC 實現高質量醫療音頻流和錄音,并傳輸用于診斷的體內聲音數據
數字醫療公司 Lapsi Health 推出了一款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 (FDA) 批準的智能聽 ...
據央視新聞報道,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成功突破“多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該技術不僅能檢測常規磁共振能看到的氫,還可以檢測到磷、鈉、氙等多種原子核,突破了傳統磁共振單一成像維度,為疾病診治 ...
來源: 第一財經資訊
當地時間1月15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發布一項臨時最終規則(IFR),稱將對生物設備和相關技術實施新的出口管制,涉及與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相關醫療設備,例如 ...
為搶抓腦機接口技術發展機遇,培育未來產業,上海今天正式印發《上海市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2025-2030年)》(簡稱《行動方案》),以醫療級場景為核心,以戰略產品為導向,重點推進 ...
《自然》雜志近期發布2025年科學事件展望。腦機接口臨床推進入選。
2025年,中國將進一步測試腦機接口技術。《自然》雜志稱,中國自主研發的技術可與馬斯克旗下Neuralink公司的技術媲美。
...
在面臨多種健康威脅的當今社會,對快速、可靠且易于使用的家庭診斷測試的需求尤為迫切。針對這一需求,一種能夠檢測空氣中微量病毒或細菌的微芯片應運而生。
美國紐約大學坦頓工程學院的一項 ...
近日,國家醫保局史無前例地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納入立項指南,同時清晰界定其價格構成體系,這一開創性舉措成功為AI輔助技術于臨床實踐中的廣泛應用破除了重重阻礙,開啟了AI醫療發展的嶄新篇章。據 ...
2024年11月28日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