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國,不論是擔當醫療主力的家庭醫生,還是著名的Mayo Clinic,都以醫生協作組為主要工作方式,但在中國卻不是這樣,這也正為“互聯網+醫療”提供了更大的機遇。![]() “互聯網+”的風吹到醫療領域。3月9日起,廣東醫生多點執業獲得重大突破,其對醫療資源配置方式的巨大影響自不必多言。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新醫改大幕開啟的大背景下,醫保、醫療、醫藥電商以及整個大健康領域的“觸網”探索,也是為醫改探索新路。 醫生、患者與醫院三方,是醫療服務鏈條中三個主要環節,每個環節都存在若干個急需解決的“痛點”。在醫改步入深水區之際,互聯網技術以自己獨特的商業邏輯,改變了醫療行業的運作方式,從技術上推動著醫改。但我們也要看到,互聯網醫療發展也面臨政策不明晰、商業模式不夠成熟和當前醫院體制現狀的困擾。 而今,廣東醫生被“松綁”,成為“有限自由人”:醫生只要報備就能去其他醫院行醫,而無需所在醫院同意;只要時間與精力允許,可以同時多點執業;醫院只要辦理備案就可接收外院醫生;促進深圳、東莞、珠海、中山等地探索醫師區域注冊制,盡快力爭全省醫生執業“自由行”。這些政策的受益者,除了醫院、患者和醫生,還有移動醫療這一逐步興起的新業態。 從資本市場看,互聯網巨頭們忙著搶占醫療市場高地,傳統醫療產業鏈也忙著投身大數據。從業態模式看,互聯網醫療顛覆了醫療服務提供模式和接受模式。 從醫患角度看,“互聯網+醫療”可大大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了效率,減少了資源浪費,優化用戶體驗,同時也增強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同時,患者大量“輕問診”、“重復配藥”等簡單需求在手指輕劃間即可獲得滿足,避免了耗時耗力的排隊、無效就診等不必要的麻煩。借助移動醫療的平臺展示和評價體系,患者可以找到靠譜、滿意的醫生并建立起長期而深度的聯系。 更有意義的是,醫生的自由流通,有望改善中國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讓稀缺的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更高。醫生也可以實現并擴大個人品牌影響力,并通過腦力和精力的付出,有尊嚴地讓知識實現陽光下的變現。這為醫療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尤其是對于相關醫療行業的創業團隊而言,這就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把目光放遠些,“互聯網+醫療”特別是移動醫療,遠非字面意義上“通過移動設備提供醫療服務”這么簡單。“互聯網+醫療”經過不太長時間的發展,就已經在改變現有的醫療理念和思維,有望改變現有的醫療模式;未來更可能成為醫生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安身立業的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