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醫生不流動就是一潭死水,不管是在歐洲還是在美國,醫生都是流動的,關鍵是醫生愿意不愿意流動。中國醫生不是不想流動,而是不能流動。因為他是單位人。其實醫生的流動對大家都有好處。 編者按:被稱為移動互聯網最后一座大寶藏的移動醫療,連接著醫改和創業兩個重要的火爆議題。在顛覆之聲此起彼伏的今天,政府官員、創業者以及關注該行業的公眾,他們的觀點如何,判斷怎樣?據上海羿歌所了解,日前,在廣東科技圖書館報告大廳,南都公眾論壇邀請了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原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成都醫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 E O王仕銳、深圳醫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 E O梁亮,一同分享和討論他們的判斷與見解。 廖新波:醫生流動的阻力與突破口 移動醫療創新帶來醫改的新機遇,這不僅是醫療行業的機遇,更是在座各位的機遇。醫改這么多年來,我們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事實上我們有很多事情并沒有達到理想的彼岸,比如說如何使醫療下沉、如何使醫生的積極性提高、如何使公益性回歸等等。主辦方讓我對醫療資源下沉的阻力,尤其是社區醫療體系難以建立的原因做一些分析,我的觀點如下。 社區醫療如何突破 社區醫療如何突破,我有三點思考。第一,既然我們要發展社區,既然要求政府要投入社區,就要將社區的基本醫療機構做好,建成統一規模、統一環境、統一檢查設備的,從管理學來說,用麥當勞的理論來說,每到一個麥當勞提供的服務感受都是一致的,但很遺憾,即便在廣州,目前也遠沒有做到這一點。 第二,要提高社區的服務能力,重點是在缺什么補什么,不要再用基本藥物制度之內的舊觀念來指導社區醫療。基本藥物制度已經將病人推向大醫院,在很多社區里沒有藥,醫生下去開了藥沒有,因為是社區,不能開非基本藥物的藥,所以病人走了。就此,我提出了兩個資質許可,這樣就可以開展手術,一個是醫生的資質,是合法的,另外是醫療機構的資質,如果是允許的話,可以在社區提供服務。 第三,讓醫生成為社會人,這也是我最近的主張。分級診療在廣州推行了一段時間,我們就發現社區的門診量增加了,因為大家認為我在社區報銷可能會多一些,報銷率會多一些,如果這個時候不加強社區的服務能力,一定會使民眾失望,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加強。 多點執業:好處比壞處多 剛才說到分級醫療、守貞制度、雙向轉診、控制規模、預約服務、網絡醫療、多點執業、取消編制和福利社會化、支付制度,這些都在悄悄使民眾的就醫習慣發生變化,使醫生的執業環境發生變化。支付制度非常重要,現在醫生成為了醫院創收的基本單元,沒有醫生就沒有創收,醫院的服務無從計價。當醫生的獎金或者薪水不與藥品發生聯系時,醫生是不是更高尚了,是不是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務?我曾經有一個比喻,現在我們看一個感冒,150-200塊錢。假如說就是150塊錢,其中50塊錢作為診金,100塊錢作為其他,100塊錢中的其他,包括藥品,如果節省下來是歸病人的,或者說是歸醫保的,那么是不是我們就可以節省很多錢呢?病人減少了很多無謂的檢查,以及減少了很多無謂的藥。 醫生成為社會人之后,就業渠道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以強調高度自由的美國為例,從目前來看大部分醫生是愿意選擇在醫院,而不是獨立開診所。為什么?首先就是因為醫生的價值、服務價格沒有多大的差異,雖然自己開診所薪水會多一些,但是面臨行政的成本和風險非常大。醫生在醫院工作有什么好處呢?好處多多,起碼有帶薪假期、生活比較規律,我看完病人就可以走了,還有就是有很好的科研平臺,等等,最重要就是不需要跟保險、財務發生關系。這就是美國醫生社會人的制度狀態。 除了聘任在醫院,成為單位人,或者成為法人跟醫院簽訂契約,成為合約單位,其實在美國有些醫院非常愿意跟醫生簽約,甚至會給出一些建設款給醫生建設診室,將來你的病人到我這里。一個醫生可以跟若干個醫院簽約,可以根據病人的駐地和醫院的病床狀況,以及手術的適應程度,為病人選擇一家醫院。這是不是一個就醫模式的轉變呢?當然是了。在美國另外還有PH P關系,就是醫生與醫院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而不是雇傭關系,這是現在美國比較盛行的制度。這種關系有什么好處呢?因為這可以提高醫療質量、可以提高效率,降低醫療成本。不要認為醫生自己開診所很爽,你必須要有設備,設備還需要更新,不然病人不愿意來你這里。設備的安全度、維修,這些都需要成本的。還要雇人,就算不雇人,也要請第三方來維護,所以成本是非常大的。如果跟醫院簽約,至少就可以拿到這幾點好處。從醫院的角度,醫院可以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我剛才說了醫院為醫生建立了服務平臺。誰是為病人服務的?肯定是醫生。沒有良好的醫生,怎么會有良好的服務呢,這是一對辯證關系。包括在座的各位一定要糾正一個觀點,醫院是為醫生提供服務平臺的。 我一直堅持這樣的看法。醫院倒閉了,病人看病也不成問題,有醫生在,醫生可以去任何醫院,或者也可以有自己的平臺,醫生可以獲得更多手術室、設備、護士,醫生和病人建立關系之后,可以跟醫院叫板,我這個團隊有很多病人,你看著辦吧,如果你不給我手術室、不提供好的設備和服務,我不會跟你續約,所以醫生方面就會有更多的主動權。對醫院來說,也可以增加醫生的忠誠度,因為它提供了很好的服務,可以吸引更多的醫生。在多點執業方面,我認為好處比壞處多很多,這是撬動醫改的支點,你可以撬動人事制度的改革,醫生自由化了,醫生成為社會化了,他就可以提供更可靠的資源給大家。 醫生工作室值得力推 在座各位可能認為醫生多點執業會不會沒有心為病人服務,請放心,醫生團隊絕對是愛面子的團隊,一定會為自己的聲譽而努力,不會損害自己的羽毛。越是自由,他的自覺性就會越高。對于醫院來說,是否醫生流動了醫院就不穩定了?錯,有流動才會有活力,才可以請走那些不合格的醫生,現在有一些公立醫院的醫生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其實他到社區里也許會獲得更大的平臺。多點執業,可以使你的門診下沉,可以建立更多的醫生合作點。多點執業雖然現在不成氣候,但是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比如說編制正在消失,福利正在社會化,醫院正在縮小,這些都在撬動著這個行業的變化。組織文化方面同樣也是如此,怎么保證你的醫生不流失,你就要給醫生待遇。而且會更加具有法律意識,不能做的手術不會硬來,醫生的法律意識會越來越強。 怎么尋找突破口呢?其實醫生工作室是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它就是有能力、有自己獨特治療方式的醫生開的自己的工作室,可以建立在其他醫療機構里,比如我剛才所說的,醫療機構有資質,就可以在第三方平臺做手術。同樣也可以開展咨詢服務,為有需要的人,或者為有錢人,但是我認為更多是面向有需要的人,他們不認識醫生,他們要解決問題,甚至對醫生、醫院產生了不信任,因此醫生工作室的誕生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加信賴的服務。同時建立獨立第三方檢查檢驗機構,不會成為醫院的賺錢工具,而是公共服務平臺,價格會降低、質量會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就會有更多質量的保證,因為現在醫生之所以不能下沉,就是沒有平臺,尤其是檢查檢驗的輔助平臺。 醫生流動要解決四個方面問題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我們討論的出發點,到最后都回到醫生能否自由流動這一點上,多點執業政策是值得討論的,三位的意見是怎樣的? 廖新波:醫生不流動就是一潭死水,不管是在歐洲還是在美國,醫生都是流動的,關鍵是醫生愿意不愿意流動。中國醫生不是不想流動,而是不能流動?因為他是單位人。其實醫生的流動對大家都有好處。到了醫院,看了誰的牌大、誰的名字在前面,我就找誰。將來病人是跟著醫生走的,醫生可以流動了,那么是不是可以為病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呢? 現在很多醫院提出病人不走醫生走,我覺得這個觀念不好,起碼不符合經濟觀點。假如現在在某一個鄉下有一個人病了,叫我去,我的成本誰來付呢?如果我在這里守株待兔,凡是有需要的來找我,我服務的病人是不是更多呢?這里又涉及到衛生經濟學,所以越說越多。總之,醫生流動就是整個社會都活了,大家都受益。 南都:兩位創業者有什么感觸? 王仕銳:我覺得這個探討不能說應該不應該,醫生自由流動是必然的,從經濟學來說越流動效率越高成本越低,不管是誰都會有更好的結果。我們要探討的是流動起來有一點困難,政府這邊是特別支持的,一直是希望資源下沉,一直是希望更多高效、結構化的體系出現。但是為什么現在又遲遲沒有,所以這個問題我是拋出來了。 廖新波:這個問題我也注意到,站在院長的角度,我是否要將病人都吸引過來,所以屁股在哪里就決定了思維,但是我們還是要客觀一些。對現在醫生流動不起來,責任應該不在政府,而是在醫院、在院長。現在很多院長就說如果醫生流動了,我業務怎么開展,怎么管人,為什么你不想怎么將這些醫生吸引過來。我們的思維要從外向內,如何迎合醫生呢。 梁亮:醫生要流動,我覺得要解決四個方面的基本問題。第一個流動我認為是信任流動,原來大家信任醫院,因為評價體系是建構在整個醫院的評價體系之下。如果要讓醫生流動起來,首先要有信任,我們可以構建一個新形態的評價體系,讓用戶知道哪一個醫生值得信、哪一個醫生的口碑差,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第二個是用戶流,現在所有的醫療入口都在線下、在醫院,有沒有可能在線上讓他們享受基本的服務,比如說安慰、科普或者是解決一些比較松的問題。第三個是數據,電子病歷,如果用戶的數據不能跟著病人走,全部在醫院,這樣醫生流動起來,也不會知道病人過往的檢查結果。第四個就是錢,錢要流動起來,錢不能只給到醫院。 廖新波:我以前管醫院時,有一位可以說中國最早開展心導管技術的專家,很可惜在某醫院價值沒有得到體現,所以他想離開,結果一走,去其他地方就不值錢了。你說可惜不可惜?在中國醫生的名就是在醫院的牌子之下,很可惜。如果到今天,我相信這個醫生一定是紅遍中國。 南都:醫信、醫聯或者是其他新的移動互聯平臺,能不能將這一塊補起來呢? 王仕銳:這恰好是醫聯在做的事情。我們必須要給醫生建立臨床評價體系,你做了多少臺手術、難度系數是多少,你擅長的手術是什么等等,需要一個評價。我覺得這些都是互聯網最好的切入點,只有在互聯網大數據的條件下,同行匯聚起來,你的朋友圈、同行在互聯網上可以充分地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的個人品牌才最有價值。你是呼吸科的,鐘南山院士給你點贊,你爽不爽?而且你所有的粉絲,可能將來就是你的合伙人,自由人的聯合可能更加高效,你所有的粉絲其實是你未來的戰友,因為在垂直的醫生平臺里都是醫生,他們關注你,他們其實不只是因為你長得好看,他們還覺得你手藝很好,未來愿意跟你合作。通過互聯網,可以重新塑造醫生真正的臨床評價體系,這是我很有信心的。 另外就是飛機、大炮有沒有配備好。移動醫療本質上是分享經濟。醫生有手藝,醫院有空的設備和臨床,還有病人,我能不能過來。未來通過分享經濟以及互聯網平臺化,我覺得這恰恰是互聯網有可能要顛覆一些事情的地方。 梁亮:我覺得他說得太對了,大醫院開放設備,就要靠政府了。 廖新波:中央文件現在也在鼓勵了,發展縣級醫院和公立醫院改革中也提出讓縣級醫院以上的設備能夠整合,向社會開放。剛才我也提出了第三方平臺檢驗,能否顛覆過去的診斷方式,我認為診斷方式一定可以顛覆。我是病理出身的,很多都可以規范化、流水線化,能否變成掃描一樣的,理論上是可以的,因為現在還需要醫生的層層把關。當然,不是所有病例都可以這樣,所以有的可以顛覆,有的可能是不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