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實驗任務 利用單片機AT89S51與ADC0809設計一個數字電壓表,能夠測量0-5V之間的直流電壓值,四位數碼顯示,但要求使用的元器件數目最少。 2. 電路原理圖 3. 系統板上硬件連線 a) 把“單片機系統”區域中的P1.0-P1.7與“動態數碼顯示”區域中的ABCDEFGH端口用8芯排線連接。 b) 把“單片機系統”區域中的P2.0-P2.7與“動態數碼顯示”區域中的S1S2S3S4S5S6S7S8端口用8芯排線連接。 c) 把“單片機系統”區域中的P3.0與“模數轉換模塊”區域中的ST端子用導線相連接。 d) 把“單片機系統”區域中的P3.1與“模數轉換模塊”區域中的OE端子用導線相連接。 e) 把“單片機系統”區域中的P3.2與“模數轉換模塊”區域中的EOC端子用導線相連接。 f) 把“單片機系統”區域中的P3.3與“模數轉換模塊”區域中的CLK端子用導線相連接。 g) 把“模數轉換模塊”區域中的A2A1A0端子用導線連接到“電源模塊”區域中的GND端子上。 h) 把“模數轉換模塊”區域中的IN0端子用導線連接到“三路可調電壓模塊”區域中的VR1端子上。 i) 把“單片機系統”區域中的P0.0-P0.7用8芯排線連接到“模數轉換模塊”區域中的D0D1D2D3D4D5D6D7端子上。 4. 程序設計內容 由于ADC0809在進行A/D轉換時需要有CLK信號,而此時的ADC0809的CLK是接在AT89S51單片機的P3.3端口上,也就是要求從P3.3輸出CLK信號供ADC0809使用。因此產生CLK信號的方法就得用軟件來產生了;由于ADC0809的參考電壓VREF=VCC,所以轉換之后的數據要經過數據處理,在數碼管上顯示出電壓值。實際顯示的電壓值(D/256*VREF) 5. 匯編源程序 6. C語言源程序 #include unsigned char code dispbitcode[]={0xfe,0xfd,0xfb,0xf7, 0xef,0xdf,0xbf,0x7f}; unsigned char code dispcode[]={0x3f,0x06,0x5b,0x4f,0x66, unsigned char dispbuf[8]={10,10,10,10,0,0,0,0}; unsigned char dispcount; unsigned char getdata; unsigned int temp; unsigned char i; sbit ST=P3^0; sbit OE=P3^1; sbit EOC=P3^2; sbit CLK=P3^3; void main(void) { ST=0; OE=0; ET0=1; ET1=1; EA=1; TMOD=0x12; TH0=216; TL0=216; TH1=(65536-4000)/256; TL1=(65536-4000)%256; TR1=1; TR0=1; ST=1; ST=0; while(1) { if(EOC==1) { OE=1; getdata=P0; OE=0; temp=getdata*235; temp=temp/128; i=5; dispbuf[0]=10; dispbuf[1]=10; dispbuf[2]=10; dispbuf[3]=10; dispbuf[4]=10; dispbuf[5]=0; dispbuf[6]=0; dispbuf[7]=0; while(temp/10) { dispbuf[ i]=temp%10; temp=temp/10; i++; } dispbuf[ i]=temp; ST=1; ST=0; } } } void t0(void) interrupt 1 using 0 { CLK="CLK; } void t1(void) interrupt 3 using 0 { TH1=(65536-4000)/256; TL1=(65536-4000)%256; P1=dispcode[dispbuf[dispcount]]; P2=dispbitcode[dispcount]; if(dispcount==7) { P1=P1 | 0x80; } dispcount++; if(dispcount==8) { dispcount=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