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曄卿 老張不是一個具體的人,他是一個綜合體,是同事、是家人、是同學、是朋友、也是對手和敵人,它是虛擬的組合體的化身,我周圍所有人的有教育意義的言行都在他身上出現,交給我了生活和工作的觀點,不知道這是不是叫做人生觀。 老張是我的同級經理,負責技術的,在多次一起開會后,我發現了一個對比很鮮明的現象,上司在布置任務時,對于比較有問題的任務,老張總是據理力爭,“我手下沒有合適的人做這件事”“這個事件肯定完不成”“這個任務這么干不合適”等等都曾經是他和上司吵架時的用語,也經常把上司搞得臉紅脖子粗,也經常被上司在會上的時候給出他負面的評價,“老張你也太沒創新思路了”“那個人怎么就不行呢,你怎么培養下屬的”等也是老張經常得到的評語。 我站在旁邊暗自體老張著急,何必呢,他說行你就接,反正你負責的是技術,定性評價的東西多,完成完不成,完成得好壞,上司再怎么著也沒你這個直接負責經理對細節了解得更多, “從南京到北京,買得沒有賣的精”,作為下屬經理,賣得是技術,上司是買家,糊弄他還不容易,我這樣勸他,他和我爭辯,他的觀點是下屬不能只摘花不種刺,給上司一片歌舞升平、形勢一片大好的預期,但底下是暗流涌動,最后會把上司害了,會把組織的業務毀了,爭論爭斗的結果是理越辯越明,即使最后還是按照上司的意見做了,但爭辯的過程起碼讓上司明白,可能存在的問題還是有的,至于個人得失,他相信明智的上司會珍惜他的直言犯柬的,如果上司因此忌恨做出負面的評價,他覺得不追隨也罷,不明智的上司估計也沒什么大出息。他的理由讓我慚愧于自己心底的渺小了,世故也罷,懦弱也罷,不負責任也罷,反正我的出發點是自己得失,不是首先為的組織利益,這是我自責的地方。 另一次我們倆聊天,談到了他經常批評的一位下屬,原來他的評價是這位下屬總是做事情太少,布置了很多,倒是都完成了,但不是很深很透,這樣老張這位追求完美的經理很是郁悶,但是他還總能完成,也總能在每次任務中有一兩個小亮點,曾經的缺點在這次成了老張表揚他的理由,其意是“傷其九指不如斷其一指”,面面俱到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干脆還不如有所為有所不為,老張慨嘆過去自己的錯誤認識,轉而向下屬學習了。它還有一個很私心的解釋,在同事中脫穎而出靠的不是辛苦和工作量大,而是我能做而別人不能做,無論哪個場合,上司和人們也總是喜歡和敬重個人英雄,某方面有超出其他人的突出業績,這種人的被認可程度要大得多。老張變了,我也開始學著變化,抓重點做精一點,非重點湊湊合合算了,即使挨上司批評也認了,只要我把某個點的工作搞的突出,老板也會閉嘴的。 老張是我曾經的同事,我們15年前共事的時候,我的表現可是比他優越多了,我做經理候選人的時候,老張還是基層的工程師,學徒級的,連個主管都不是,后來我不安分于現狀,跳槽走了,然后在十幾年里,經歷了三個行業,三個公司,經歷了公司中可能的所有業務崗位,除了財務和一把手沒干過。突然有一天,在進入第四個行業的初期,有幾個問題既淺顯(對該行業的資深人士)又很難懂(對行業的新兵)的時候,我發現了資深的職業背景和經歷對個人的發展多么重要,我聯系老張,他在一年前被一個大公司挖走做總工,并且擁有了公司的股份。十年磨一劍,十年的基層技術經歷使他足以勝任這個角色,作為這么資深的稀缺技術人才,也著實值得他的公司付出這么大的代價吸納他的加盟。 他和我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我們做一個大學的校園網絡布線,甲和乙都是搞這個專業的,但這個大學是甲的母校,他比較了解學校的情況,比如打開水在哪,小賣部在哪,圖書館的借書程序如何,階梯教室,實驗室情況,宿舍情況等,甲做出的設計方案就能比較好的滿足用戶需求,甚至一些小細節,他的方案中標的可能性就大,節省成本就會多,滿足用戶需求方面就會好,甲比乙在哪了,不是知識和技能,是對信息的占有,甲占有的是對這筆生意有利的信息”,老張由此推出一個結論:職場的發展靠能力,也靠對信息的占有,對信息的占有需要長時間的積累,10年的行業和專業信息經驗積累足以筑起一個較高的職業門檻,想不被重視都難。反思我自己,每個行業都是5年的經歷,到哪都是5年的水平,幡然悔悟,我選擇了自己大學所學的專業,我也曾經有這方面的五年經驗積累,我希望再用十年的時間筑起自己一個專業知識的門檻,雖然比老張晚了十年,但比那些還未醒悟的同齡人還是早了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