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感知中國”的講話把我國物聯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開發推向了高潮,無錫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運營商、多所大學在無錫建立了物聯網研究院,無錫市江南大學還建立了全國首家實體物聯網工廠學院。自溫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物聯網時代已然來臨。 物聯網現狀 物聯網(Iot,是英文Internet of Things的縮寫)是基于互聯網和傳統電信網等信息的承載體,讓所有獨立的物體通過互相鏈接組成的網絡,簡單來說就是它通過某一種方式把所有物體連接到互聯網的意思。從手機、電腦到汽車冰箱。 例如,在南非,Symphony Link被用作來追蹤保護區里面的犀牛,保護區里面的工作人員只需要在犀牛的角上面鉆一個洞,然后放入GPS跟蹤裝置,通過裝置,工作人員就能實時的看到犀牛的具體位置,方便關注和保護這些犀牛。 物聯網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跟第三次信息革命的交匯點,正在逐漸的運用到各行各業當中,慢慢的改變著商業模式、經濟業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2010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國家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都指出物聯網應用已經成為了我們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物聯網現在已經廣泛的應用在了工業、農業、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環境監測等行業當中。而我國作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物聯網在農業上的發展也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中控室實時監控和檢測農作物生長情況 一、物聯網在智慧農業的應用 1、在農業生產方面的應用 中國目前農業狀況仍舊以傳統農業為主,具有生產規模小、組織程度低等特點,灌溉、施肥、噴藥,全憑農民的經驗和感覺,同時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中國農業面臨著勞動力成本高、缺乏等問題。而由機械代替人力、電腦代替人腦,發展高效、智能、精準的現代農業是解決當前中國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的必經之路。 在2016年的一號文件中,中央提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則再次要求,實施智慧農業工程,推進農業物聯網。由于國家“十二五”規劃等相關政策對溫室物聯網的扶持,促進溫室、大棚等種植行業向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已成為當下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 農業物聯網技術運用到溫室農業生產中,使農業生產變得簡單化、規范化,做到了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可視化、可控化,通過各類傳感器、RFID、視頻監控等方式相互合作,采集農業生產方面的各種現場信息,包括土壤酸堿度、空氣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按照物聯網傳輸協議,充分利用無線傳感器網絡、電信網和互聯網等多種現代信息傳輸通道,實現農業信息多維度地快速可靠傳輸;最后將獲取的大量農業信息進行融合、處理,并通過智能化操作終端實現農業的最優化控制、智能化管理,使農業實現大區域范圍內整體優化配置,實現全要素、全產業的數字化、精準化、智能化,使農業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方式躍升到一種新的業態和形態。實現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的徹底顛覆,這種形態下,農業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智能,代表了農業發展的最終方向,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 2、在農產品安全溯源的應用 在農產品安全溯源領域,利用條碼技術和RFID等技術來跟蹤、識別、監測農產品的生產、運輸、消費過程,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例如2001年起,加拿大肉牛使用一維條形碼耳標之后又過渡電子耳標。 歷來重視食品安全的發達國家—日本,自21世紀初就不斷發展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出臺相應法律法規,規范食品鏈,建立起較完善的食品可追溯制度。2004年日本基于RFID技術構建了農產品追溯試驗系統,利用RFID標簽,實現了對農產品流通管理和個體識別。近年來,RFID的應用更加廣泛并由此形成了自動識別技術與裝備制造產業。 農產品安全溯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利益主體多,業務流程也多種多樣,要實現農產品的全產業鏈溯源必須系統考慮,全面推進;而物聯網是一項較新的事物,系統運行穩定性還需提高。因此,農產品安全溯源和物聯網雖都代表著發展趨勢,但也都處于探索應用階段,要實現兩者的完美結合從而發揮兩者的優勢更是一項復雜的工程。 二、結語 未來的物聯網農業將與云計算大數據深度融合,通過云計算實現物聯網農業的信息存儲、查詢和共享,為農業信息的處理和服務提供有力支持。 物聯網浪潮的到來,也給現代農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農業模式發展成為了現代農業,現代農業迫切的需要使用物聯網技術去實施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控制、精準化運行和科學化管理,從而實現對各種農業要素的“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和智能處理”,進而達到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