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界面新聞 “終于公開了,”芯片投資人趙思遠轉發了一條新聞,“首先就是TI的代理。” 這個讓趙思遠感到“終于來了”的新聞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8月3日發布通知稱,針對汽車芯片市場哄抬炒作、價格高企等突出問題,市場監管總局將根據價格監測和舉報線索,對涉嫌哄抬價格的汽車芯片經銷企業立案調查。而他口中的TI,則是指世界最大的汽車芯片供貨廠商德州儀器。 行業流傳數月的監管調查終于落地,并且迅速產生了實質效果。受消息面影響,8月3日當日,汽車芯片股午后跳水,兆易創新閃崩跌停,士蘭微、富滿電子等多股下挫。 監管對于汽車芯片的調查同樣受到海外關注,被視為監管信號。《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雖然中國汽車市場受到的損害較小,但近期銷量的下降被政府歸咎于芯片短缺,芯片對汽車的各種電子系統都至關重要。6月份,中國乘用車銷售結束了11個月連續增長,同比下降5.1%。 被芯片漲價折騰的絕不僅是汽車業,一切硬件,大到家用電器大件,小到產線上的每一個顯示器、顯卡、藍牙耳機,甚至波及到燈具這樣的“缺少科技含量”的電子產品。 對于手握大量訂單的他們,正在面臨幾乎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芯片斷供、難以交貨的問題,從業者情緒難掩悲觀。 飛天的汽車芯片 汽車行業在這一輪缺芯中,受到的沖擊最大。 汽車缺芯集中爆發,是行業集體誤判需求。疫情暴發初期,業內曾預測整個汽車行業都會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 2020年2月,國內汽車銷量回退至15年前水平,多數車企據此對未來銷量做出保守預估,進而向一級供應商調低了零件需求;供應商則向上游芯片廠商進一步壓低需求,全行業情緒保守。 然而,從目前的業績表現來看,高端汽車尤其是一線新能源汽車,無論是規模還是利潤都保持了較好的增速,抗壓性超出預期。2020年下半年車市迅速反彈,而此時芯片產能已被消費類電子搶占。 “其實汽車電子占行業產能就15%,只是前幾年汽車行業在搞零庫存生產,碰到疫情沒法備貨了就開始恐慌,而且在歐洲汽車工業是支柱產業,缺貨恐慌被政府放大,供應商趁機囤貨炒價格。”趙思遠說。 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的、恩智浦的車用芯片都是市場爭搶的熱門貨,因為它們很關鍵。 “多數的車至少有40種不同的芯片,更高階的車款甚至會用到150種,就算只是少了一種,你也無法發貨。”市場調研機構Guidehouse Insights汽車分析師Sam Abuelsamid說。 在更上游的臺積電等芯片制造公司,則對生產汽車芯片興趣寥寥。“汽車行業,恰恰是芯片行業中最不賺錢的一個segment(部分)。因此全行業的芯片的緊缺爆在汽車行業。”有業內人士稱,“汽車行業要反省一下庫存管理策略和供應商認證策略,對于關鍵的元器件,要盡量把命運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汽車客戶任意的采購模式同樣引起芯片原廠不滿。英飛凌首席執行官Reinhard Ploss告訴《金融時報》,“他們必須考慮(半導體行業)差不多半年的較長交貨期。” 英飛凌是汽車公司的主要“微控制器”(MCU)和傳感器供應商之一。IC insights于8月11日發布了關于汽車MCU的報告稱,盡管存在供應短缺,仍預測2021年汽車MCU銷量將猛增23%。 一些特殊的MCU價格,去年為每個8美元,但目前已上漲至50美元,是去年的6倍以上。在業內人士看來,由于(安全)庫存已經探底,所以目前采購就算不管價格、持續下單,也無法確保所需數量。“通用MCU從幾毛錢漲到幾塊錢的情況比較多,現在的行情普遍是漲價8到10倍,大家壓力都比較大。” 一家芯片原廠的年度訂單通常會提前半年到一年時間進行規劃,細致到每個型號、每個月的排單量等方面,下游需要的訂單量也會與原廠有一定的溝通。在提供代理服務的同時,部分授權代理商也會在芯片上做增值服務以獲取一定的利潤。 經銷商“權力”失控 由于整個芯片都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芯片交期被成倍拉長,超過半年也并不少見。 芯片代理商(經銷商)處于交易的中間環節,一邊連接著上游芯片原廠,一邊連接著終端廠商,兩者既有合作,也充斥著矛盾與摩擦。 界面新聞獲得的一份某頭部智能手機芯片設計公司內部經營會議紀要顯示,該公司研判,從大時間范圍來看:供需是平衡的,而且供給多數時間大于需求;價格在大時間范圍內是持續降低。 “投機囤貨幾乎沒有成功案例。此次智能機產業鏈的缺貨并無實際需求暴增的支撐,那么這種短缺假象遲早要露餡。如果暑期的消費熱潮沒有如期發生,器件囤積者的信心就迅速崩潰,那么泡沫必然破裂,遲鈍的囤貨者隨之爆倉。”該公司CEO說,“歷史總是相似的,否則就不是歷史了。” 部分經銷商、甚至原廠的囤貨行為被他看在眼里,“有些廠商大規模囤貨,尤其是囤積高端產品,甚至發動渠道商協助囤貨,都是極其危險的投機行為。任何投機都不是經營策略,不是商業,而是賭博。”該CEO稱。 目前來看,這種判斷正逐漸成為現實,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統計數據,今年4月、5月手機市場出貨量降幅均超過30%。6月數據顯示,手機出貨量同比依舊延續下降趨勢,降幅為10%。據報道,業內共識,今年年內國內對換機需求不算旺盛,換機周期仍在延長。 《IT時報》報道稱,不只手機廠商在清庫存,市場對平板、電視、消費電子以及基站等需求也不如之前強烈,很可能到年底會擠泡沫,不少人對芯片需求的預期高于真實市場,“虛假繁榮之下,拋售囤貨對于供應商來說是明智選擇。”該報稱,目前囤貨的代理商開始有拋貨苗頭,因為“終端的實際需求并沒有想象那么大”。 絕大部分接受采訪的從業者都表述謹慎,盡量不點出上游的名字。 “采購策略來說,如果被供應商得知,原本是悄悄提要求的事情,就直接公開漲價咯,會讓采購方面的壓力更大。”一家本土汽車廠商旗下汽車品牌的采購部門員工稱,“我們生產需求急,本來公司就不太紅火,再被卡芯片,就拖不起了!” 作為對接下游需求方和上游芯片供貨方的PCBP設計及智能硬件ODM的中間環節公司領導,圖力普聯總經理郭江峰見到了太多供需失衡的產業亂象:“供應商關機、不回郵件、釜底抽薪地跳單,臨時漲價,或者干脆玩消失,這都太常見了。但有的公司漲價多少也得買,但那些低價值產品,也有公司在詢過價格后,就干脆不做了。” 產業上下游在臺面下的緊張關系,隨著監管介入,在8月12日,被LED電子顯示屏廠商藍普視訊一紙舉報而踢爆,展示在公眾面前。 藍普視訊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信息稱,實名舉報富滿電子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相關芯片市場。同時,公司已經向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局提交了《關于富滿電子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相關芯片市場的舉報信》。 藍普視訊舉報稱,近年來富滿電子與其指定公司一直負責藍普視訊的LED顯示產品所需的集成電路IC產品供應。在過去數月的交易中,被舉報人多次無正當理由拒絕履行IC產品供貨合同,并不斷要求加價,給舉報人的正常經營活動造成極大傷害,嚴重影響了舉報人的生產排期、后續訂單的按期履行及與下游客戶的友好關系,嚴重擠壓了舉報人的市場生存空間。 相關舉報信息一經發出,引來了大量媒體和行業關注。富滿電子董秘公開回應稱,富滿電子和藍普視訊并不存在直接供貨關系,后者主要是在代理商處拿貨。富滿電子方面稱:“我們和代理商才是供貨關系,藍普視訊曾多次詆毀我公司,現在我們要反訴他們不當競爭,侵犯公司名譽。” 中小企業是最大受害者。由于訂購量小,這些企業無法直接向海外制造商下單,必須通過經銷商,讓他們成為假芯片、漲價的主要埋單方。 這難倒了按部就班的中小公司們:對于不具備供應鏈能力的中小企業來說,生存環境惡劣,缺芯之外,還要提防假芯片之苦。這些從中間商和未經授權的分銷商處采購零件的買家,購買汽車芯片等搶手零件的價格可能面臨更大幅度的上漲。 也有企業將供應鏈關系列為競爭力,特意提及沒讓“中間商賺差價”。物聯網終端公司移為通信8月11日在在回答芯片采購問題時稱,公司芯片采購模式為直接采購,不存在經銷商,公司之前采購儲備的部分元器件相較現在的價格低,有利于公司業績提升。 行業期待變局 除了車用芯片,為何其他各類芯片也都“萬物齊缺”? 市場研調機構集邦咨詢TrendForce產業分析師喬安解釋,去年上半年,各產業擔心斷鏈,因此不斷下單備貨;年中爆發居家工作、宅經濟等,同時又有華為趕在美國制裁實施前拉貨,再加上去年是多國5G商轉元年,偏偏又撞上5G手機換機潮……“一波接一波,都需要半導體的產能。” 廣東中山的照明行業,可視為芯片漲價下,消費領域受到波及的一個典型樣本。 廣東省中山古鎮以LED燈飾而聞名,“中國燈飾之都”聚集著3.8萬家燈飾企業。在整個LED燈成本中,驅動照明芯片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太高,過去甚至幾毛錢就能搞定。 但LED燈所用的開關電源芯片屬于電源管理IC,其主要依賴8英寸晶圓產能,也是目前晶圓缺貨的重災區。在“缺芯”漲價潮之下,LED驅動照明芯片也成為晶圓廠最容易砍掉的一部分產能。 而在需求端,2021年一季度,中山LED產值為191.7億元,創下近五年一季度新高,同比2020年大幅增長28.4%,原材料上漲供需失衡下,這也為中山燈企生產受阻埋下了伏筆。 “沒有了芯片,接了訂單,基本沒法生產。”一家燈飾廠的老板對外表示,為了解決芯片問題,公司成立了臨時的芯片小組,專人專門地去芯片供應商那里蹲貨,滿世界地找芯片,能用上的關系都用上了。 媒體統計,原本今年訂單量比平時增加了60%左右,但因為缺芯片,許多燈廠不敢多接訂單,寧可犧牲兩三成的增量,訂單增長只控制在比平時多30%-40%的水平。 長期來看,芯片擴產是一個必然趨勢,無論汽車還是手機都需要大量芯片供給。其中關鍵的推力是5G的逐漸發展將帶來大量芯片需求。 僅在手機方面,5G的成熟帶來了一輪新的換機潮,外界預期5G手機出貨量將在2021年呈翻倍式增長。同時5G手機在元器件應用上遠超4G手機,比如電源管理芯片、射頻器件等器件的用量上,5G手機是4G的2-3倍。 此外,包括筆記本電腦、家電和基站等市場增長同樣拉動芯片需求增長。 如今,國家已出手打壓哄抬汽車芯片的價格和囤貨的現象,這對國內整車廠而言是一大利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芯片供應緊張以及穩定價格。與此同時,這次芯片荒也給中國汽車產業鏈敲響警鐘,在發展智能汽車過程中,亟須加快自主研發芯片。 此外,上游代工廠商也在加大對汽車芯片的供應能力。“我們去年12月聽說芯片出現短缺,今年1月,我們想方設法為車企擠出盡可能多的芯片。”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可以在年中滿足客戶的最低要求。 目前臺積電已通知客戶,從8月開始,其為LCD驅動芯片供應商提供的12英寸晶圓制造服務將提價15%~20%,這將促使供應商提高終端客戶的芯片報價。 一些國內芯片代理商也表示,近日從國際原廠獲得的貨量逐漸有所增多,芯片短缺壓力稍有緩解,業內倒賣、哄抬價格的情況略有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