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讀到這篇文章: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其實這種知識總結的方法,每個人可能各有一套;在這里我想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1.知識體系的問題 工作以后,特別是在進入整車企業以后擔任產品工程師之后,看到的聽到的材料就似乎往各個方向上交叉的內容多了起來。以前,我只需要做硬件設計的東東(電路),附帶得對于流程、質量、可制造性、半導體等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一個汽車電子零部件的工程師而言,這些都是足夠了。但對于一個部件的產品工程師,知道這些知識,僅僅是個開始或者說是個有意義的補充。在接觸電池和電池系統的時候,我充分的了解了關于這是一門復雜的工程學,涉及到了電化學等一些我從未涉及的概念,對于電池系統設計之中的方方面面,有時候感覺是盲人摸象般。事實上,一個人是無法承擔所有的工作了,能夠把所有的事情進行劃分,選擇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可能是比較合理的。 因此在這方面而言,切乎貪全求快。我給自己的定義,工作之上,能夠搞定所有的充電問題。在工作之外能夠把電池涉及電學性能的知識和部分重要的電化學知識整理齊備,搞清楚電池管理和電池系統熱設計方面的內容。可能就是一個限度,如果加上機構、振動、沖擊設計和相關的內容,這已經不是短時間能夠搞清楚摸透的事情。 定時的,寫些博文來整理自己的思路,有機會給組里面寫些培訓材料,鍛煉鍛煉Presentation的能力。 2.技能體系 其實這個與知識體系還是差得比較多的。如果說勾畫一個東西稱為設計的話,在某個工具內進行實施就是技能應用。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現在的工具都太強大了,往往讓工程師忽略了前者,都把工具看得比方法和思考更重要了。我為自己目前設定的技能體系: a.Office系列:PPT這個目前是匯報的神器了,升職、加薪說到底還是通過PPT匯報出來的,這是排第一的。EXCEL不僅能夠計算,也能把自己的事情和進度有效的組織起來。 b.Mathcad:我覺得這個工具,能夠把數學運用在工程領域,我現在試圖在勾畫把一些計算努力使用。 c.UG:基本的結構設計工具,驗證裝配,目前的起點較低。 d.熱分析軟件:ANSFOT可能符合公司的策略,可能還是沿用它。 e.可靠性分析軟件:雖然只是可能去check,還是得自己進行力所能及的進行溫習。 其他林林總總的工具,一時之間比較難所列完全。不過,永遠是足夠的分析通過工具去驗證,知識和技能不能本末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