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距離第十三屆高交會在深圳閉幕僅三天,深圳又迎來了國內計算機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學術、技術、產業大會。上周四至周六,由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深圳科工貿信委共同承辦的2011中國計算機大會(2011CNCC),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成為中國計算機大會自2003年創建以來規模最大、參會人數最多的一次。![]() “中國計算機大會今年參會人數超過2000,吸引人的原因很簡單:邀請全球的大師來演講,有來自法英美加,還有香港和內地的專家及企業家,其中有圖靈獎獲得者和美NSF副主席等。如果要做學術,你不能不參加這個會。”中國計算機學會秘書長杜子德表示,此次大會的舉辦,既說明深圳的計算機學者愿意在計算機學科的形成和知識的發展方面努力,同時也表明深圳在計算機研究方面具備一定實力。 “高影響力的論文很少,多數專利沒發揮作用” 作為國內計算機領域規格最高的學術、技術、產業大會,本屆中國計算機大會吸引了2007年ACM圖靈獎獲得者Joseph Sifakis、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副主席兼信息學部主任Peter Freeman,深圳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良,中國寬帶產業基金董事長田溯寧,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等多位專家參會,來自華為、百度、淘寶、騰訊等知名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會議內容也涉及計算機領域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一些犀利、尖銳的觀點。 “我國計算機技術方面的論文數量急劇增加,專利(包括PCT)數量增加,可是論文水平低于國際同行水平,高影響力的論文很少,核心專利較少,多數專利沒有發揮作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認為,中國計算機產業規模擴大,從業人員(研究人員)也有所增加,但一流的科研人員很少,絕大多數研發人員在做模仿跟蹤、開發跟蹤。 “云計算等應用的興起將促使IT產業又一次洗牌,微處理器、互聯網、移動終端和服務器、存儲器等都面臨重大的技術突破,今后5—10年是我國信息領域從跟蹤轉向突破性創新的難得機遇期,一定不能再次錯過機會。”李國杰指出,開展前瞻性研究是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的必經之路,沒有5—10年的持續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很難有突破性的創新。 李國杰表示,開展前瞻性研究不但需要技術積累,還需要膽識與氣魄,同時,把握“前瞻度”很重要,研究工作并非越超前越好,關鍵是要踩在點上,如同足球隊前鋒的本事是剛好跑到接傳球的位置,不能超前,也不能越位。 “坦率地講,我國當代科技人員的膽識與氣魄已不如建國初期的科技人員,普遍‘缺鈣’。近十年來,由于科技評價制度強調‘數字化’考評,引導科技人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習慣于對技術細節的改進,而缺乏判斷宏觀市場和洞察未來的能力。”李國杰認為,目前我國的計算機技術處在第二方陣前沿(發展中國家前沿),尚未進入第一方陣,幾十年來中國在計算機領域的基礎和前瞻性研究上投入太少,中國計算機學者對計算機技術的進步還沒有實質性貢獻,未來10 年能否對換代技術作出貢獻,還有待于觀念和科研體制機制的變化。 “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一些問題” 作為深圳大學的教授,中國科學院陳國良院士重點探討了計算思維對大學計算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很多人將計算機科學等同于計算機編程,淡化了計算機的科學意義,削弱了計算機學科的內涵。”陳國良說,計算思維代表著人們的一種普遍的認識和一類普適的能力,不僅是計算機科學家,而是每一個人都應該熱心地學習和運用它,但現實情況是,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后,對第一門計算機課程的興趣不大,逃課率相當高。 陳國良呼吁,計算思維的研究是當今計算學科及其相關交叉學科領域研究的熱點,希望充分利用計算思維于各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中,應當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科學的興趣、熱愛和探索,積極傳播計算機科學的快樂、崇高和力量,致力于使計算思維成為公眾的常識,真正融入人類的一切活動中。 以《計算之未來》為題,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副主席兼信息學部主任Peter Freeman講到了蘋果前CEO喬布斯。 “喬布斯是當代最偉大的發明者之一。”Peter Freeman認為,喬布斯不是工程師,但理解技術能干什么,不是研究者,但利用了研究的成果,不是設計師,但有非常好的設計感覺,他給個人電腦、手機、電影都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他認為,人們可以從蘋果的故事學到一些東西,比如非同一般的視野、脫離任何思想和社會的約束、對結束和問題的興趣、理解和欣賞,以及非主流的個人生活歷史等。 Peter Freeman還講述了因特網、超級計算機、網絡搜索、智能終端的發展故事,總結出這些成功故事的共同點:非常大的好奇心、微弱的金錢欲望,以及專心致志、從不放棄等。 云計算將帶來機遇和挑戰 云計算是今年的熱點,業界多位領袖也在本屆計算機大會上就云計算問題發表了看法。 中國寬帶產業基金董事長田溯寧表示,中國已具備云計算大發展的網絡和市場基礎,大量創業者和成功企業已經涌現,無論云計算領域有怎樣的困難、挑戰,大家都應該抓住機會進行創業、創新,為中國的云計算誕生出世界偉大的企業努力。 “就像電燈會取代煤油燈,未來十到二十年,云計算對傳統行業帶來巨大的挑戰,對中國新型的工業、新型的變革、新一代的服務者是全民所有的機會,無論在芯片、在操作系統、在應用服務軟件,對中國來講都是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挑戰。”田溯寧稱,IT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具有挑戰性,消費者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改變著,收音機獲得5000萬用戶花了38年時間,電視機則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ipod用了3年,Facebook只用了2年,這意味著消費者正在重新定義整個價值鏈,拒絕改變等于失去市場。 田溯寧認為,云計算革命的實質是便宜、方便、可控,其中終端的價格將發展到低于千元的瘦終端,存儲成本也將降低到每TB3000元,數據中心的建設成本則由上億元降低至2000萬元。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IT產品線首席技術官李三琦在題為“華為云端處理的策略和技術挑戰”的演講中提出,云端計算將IT、互聯網和TELECOM聯系在一起,創造出更大的市場,華為正在積極開發這一領域。 據李三琦介紹,華為在云端處理相關領域總共有658個專利,這些專利涉及了虛擬化技術、儲存技術、服務器、安全技術及搜索技術等領域。目前華為共有6000名專門負責云計算的研發工程師,員工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和北京、深圳、西安等地。 在談到云安全時,騰訊桌面安全事業部高級產品經理陳起儒表示,中國網民數量已經超過4.77億,中國互聯網產品幾乎涵蓋了所有互聯網應用,病毒傳播呈現出集團化、產業鏈式、幾何級的交叉感染態勢。“在病毒越來越頑固的今天,利用好云安全技術是行業及企業未來研究的重大課題。只有學術與產業相結合、加強廠商之間的合作,通過樣本分享和交換、危機預警聯動、安全技術交流等各種有效手段,共同完善云安全技術,才能創造更加安全的網絡環境”。 《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