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突破。他們利用自旋波(一種無電荷磁波)替代傳統電子流,實現了數據的傳輸與存儲。這一技術有望大幅降低能耗,推動可持續計算的發展。 此前,研究團隊已證明自旋波可以反轉納米磁體的磁化狀態,用于存儲數字信息。然而,自旋波信號無法重置磁性比特,限制了數據的重復寫入。如今,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在《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發表的研究發現,赤鐵礦(一種常見的氧化鐵礦物)展現出獨特的磁學行為,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能。 赤鐵礦不僅儲量豐富、環境友好,還表現出超越傳統材料(如釔鐵石榴石)的性能。研究發現,赤鐵礦能同時激發兩種磁子模式(自旋波的準粒子),而傳統材料僅支持單一模式。這種雙模式特性使得自旋電流的極性可被雙向調控,從而有望實現數據的重復編碼與存儲。 這一發現源于實驗中的意外現象。研究人員在赤鐵礦樣本中觀測到異常的干涉圖樣,進一步分析表明,這是兩種磁子模式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特性為開發超高頻自旋電子器件奠定了基礎,未來或可應用于下一代信息與通信技術。 赤鐵礦的磁性曾被認為過于微弱,但新研究揭示了其在先進技術中的潛力。該成果不僅提供了更環保的材料選擇,也為自旋電子學的高效發展開辟了新途徑。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