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美貿易戰的深層影響與全球經濟格局重構成為核心議題。4月25日,在第四屆大灣區青年企業家大會上,青年企業家導師、香港全球化中心主席、震海會創始人、著名時政評論員邱震海博士以其國際視野與戰略洞察力,從歷史縱深與現實博弈的雙重視角,為青年企業家剖析這場世紀博弈的本質,并指明破局路徑。現場氣氛活躍,吸引線下線上近 500 萬人次參與本次活動。 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邱震海表示,這段話恰如其分地描繪了當下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全球經濟局勢。在這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中國企業家和年輕創業者的應對之策成為關鍵。 中美貿易戰步入 “戰略相持” 階段 當前,中美貿易戰已步入 “戰略相持” 階段,歷經 “各自反制 — 戰略相持 — 微妙轉向” 三個階段。美國對華關稅最高達 245% ,遠超中國制造業平均 10% 的利潤空間,企圖以貿易戰遏制中國發展,重構全球產業鏈。中國迅速有力反制,雙方加征關稅的行為沖擊了雙方企業與全球經濟。中國傳統制造業企業訂單減少,美國消費者生活成本上升。 近期,雙方雖釋放談判信號,中國也表明愿在和平談判基礎上妥善解決爭端,但這僅是 “技術性暫停”,并非結構性轉折。正如 “古巴導彈危機”,表面緩和可能掩蓋戰略對抗本質。企業必須意識到貿易戰的長期性,做好 “打持久戰” 準備,抓住短期政策窗口調整供應鏈,同時為長期 “脫鉤壓力” 筑牢防線。 貿易戰旨在重塑全球貿易秩序 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戰,旨在重塑全球貿易秩序,讓美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多利益。美國認為自由貿易體制沖擊其制造業,導致崗位流失,期望借此促使制造業回流,增強經濟實力。從宏觀層面看,美國是為維護全球經濟霸權地位,遏制快速崛起的中國,在科技、金融等領域對中國全方位打壓,阻礙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對比前后兩次貿易戰,此次涉及范圍更廣,從傳統制造業延伸到高科技產業、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還與意識形態等因素交織,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沖擊巨大,使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 中國在貿易戰中,一方面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和企業權益,對美國不合理制裁有力反制;另一方面,將貿易戰視為加快產業升級、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契機,企業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投入,減少對國外技術依賴,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 企業家應具備猴氣、靈氣、泥鰍氣三種特質 邱震海強調,企業家要思考 “道” 與 “術” 的問題。“道” 關乎企業發展方向、價值觀和戰略思維,“術” 指具體經營策略和方法。貿易戰背景下,企業不能僅關注短期利益和戰術應對,要從長遠戰略高度謀劃發展,明確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定位,尋找新的增長點和發展路徑。 過去,中國企業多依賴低成本優勢參與國際競爭,處于全球產業鏈中低端。如今,貿易戰和全球經濟環境變化使這種模式難以為繼。企業必須轉向依靠科技創新、品牌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提升產品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如華為面對美國技術封鎖,加大芯片研發投入,推出鴻蒙系統,實現從依賴國外技術到自主可控的轉變。 在應對策略上,企業家需在 “以不變應萬變” 和 “主動轉型” 間抉擇。“以不變應萬變” 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堅守企業核心價值和長期發展目標;“主動轉型” 要求企業敏銳捕捉市場變化,積極調整經營策略。傳統制造業企業可借助貿易戰倒逼機制,加快產業升級;科技企業則要加大研發投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在當下中美貿易戰的大環境中,局勢復雜多變,對眾多企業,尤其是對美出口的貿易企業沖擊巨大。但這并非企業自身能力不足,而是中美兩國戰略博弈下的無奈結果,這些身處一線的企業,堪稱民族英雄。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家理應為民營企業保駕護航,而企業在關鍵時刻,也應與國家緊密站在一起。 具體到行動上,對內,國家一定要托住民營企業,給予充分的支持與保障,此為“托”;還要助力民營企業實現市場轉型,這便是“轉”。對于年輕企業家而言,可能尚未深刻意識到企業轉型的艱難程度。企業創始人的基因往往決定了企業的基因,所以,找準方向遠比盲目努力關鍵得多。 大家都十分關心轉折點何時出現。據邱震海研判,時間不會太久,或許3 - 6個月便會迎來轉機。因此,建議那些傳統的對美出口企業,抓住這難得的“小陽春”時機,盡快做出轉變。實際上,“遠離美國”這一觀點,早在2019年香港全球化中心成立時我們就已提出,只是當時很多人并不相信,覺得是危言聳聽,可如今局勢正一步步朝著我們當年預言的方向發展。事實證明,與其被動等待、輾轉拖延,不如盡早主動求變,中美脫鉤大勢所趨,企業必須認清現實。 邱震海提到,企業家應具備三種特質,即猴氣、靈氣、泥鰍氣 。猴氣,意味著要有像猴子一般靈敏的身手,面對市場變化能迅速做出反應;靈氣,強調敏銳的嗅覺,要能感知到幾十里、甚至幾千米以外常人難以察覺的市場動態與潛在機遇,這對企業創始人與董事長尤為重要,而對于總監甚至CEO來說,更重要的是執行能力;泥鰍氣,則是指企業要像泥鰍一樣,巧妙周旋于雷區和安全區之間,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中找到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尤其是在面對美國市場時,既要看到其發達的一面,也要謹慎應對其中的風險,學會在其中游刃有余地穿梭。 年輕創業者要從“術”走向“道” 對于年輕企業家,還有三點至關重要。第一,要從只關注短期利益的“術”,走向思考長遠發展、關注宏觀趨勢的“道”。在如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埋頭苦干固然重要,但抬頭看路更加關鍵。不能只專注于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還要研究宏觀方向,關注行業趨勢、社會需求變化以及國家戰略方向,否則即便自身能力再強,方向錯了也難以取得成功。 第二,要準確認知世界和中國。我們必須承認,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先進、最發達的國家,盡管我們說了很多美國存在的問題,可這一事實無法忽視。同時,中美脫鉤已成必然之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與美國徹底隔絕,也不意味著要貶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中國仍處于發展階段,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短板也十分明顯,比如在科技原創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作為企業家,要用開放的視野看待問題,既要清楚認識到中美脫鉤的大勢,又要憑借猴氣、靈氣、泥鰍氣與美國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并且做到收放自如,如此才有可能成為偉大的企業家。西方對于中國而言,既是競爭對手,在某些方面也是值得學習的對象;中國在面對西方的壓力時,既是受害者,更是奮起直追的奮進者,這種關系十分復雜,需要企業家們深入思考、準確把握。 第三,精確認知,周密部署。無論規劃全球版圖、全國版圖還是周邊版圖,都要永遠心懷最好的期望,但同時做好最壞的打算,正所謂“狡兔三窟”。在進入一個行業或市場之前,要充分調研目標客戶需求、競爭對手情況以及政策法規變化,對市場進行精確認知;在制定創業計劃或企業發展戰略時,要注重每一個細節,從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到售后服務,都要周密部署,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競爭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邱震海勉勵各位企業家,中美貿易戰雖帶來巨大挑戰,但也蘊含新機遇。在這個時代,中國企業家和年輕創業者只有積極應對、主動轉型,具備敏銳洞察力、正確價值觀和勇敢戰略勇氣,才能在全球經濟浪潮中找到生存與發展的新航道,實現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