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抗輻照實驗室李博研究員、陸芃副研究員團隊在三維互補式場效應晶體管(3D CMOS)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碳納米管/硅異質集成(CNT/Si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技術,成功實現180nm SOI器件后道低溫(≤150℃)碳納米管器件集成,為突破傳統硅基3D CMOS技術熱預算高、工藝復雜等瓶頸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并獲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關注。 技術突破:低溫集成與電學特性精準調控 傳統硅基3D CMOS技術因高溫工藝(通常>300℃)導致材料熱應力、界面缺陷等問題,限制了器件性能與良率。研究團隊基于碳納米管材料優異的低溫成膜能力,開發出“低溫熱預算構建”工藝,在150℃以下完成碳納米管p型場效應晶體管(p-FET)與硅基n型場效應晶體管(n-FET)的垂直堆疊集成。通過優化界面接觸、摻雜濃度及柵極結構,團隊實現了N、P型晶體管閾值電壓的精準匹配,顯著提升了3D CMOS電路的噪聲容限(NMH/NML=0.404/0.353×VDD),同時達成高增益(~49.9)、超低功耗(390 pW)及高均一性(片間差異<6%)等關鍵性能指標。 ![]() 碳硅CMOS FET器件電學性能表現 仿真驗證:14nm節點性能優勢顯著 為驗證該技術在先進工藝節點中的潛力,研究團隊聯合南京大學、安徽大學團隊,利用TCAD仿真工具搭建了14nm FinFET/CNT 3D CMOS電路單元。理論分析表明,相較于商用14nm FinFET工藝,碳硅異質集成器件在噪聲容限、功耗及信號完整性方面均展現出顯著優勢。這一成果為未來高性能計算、低功耗物聯網等領域的芯片設計提供了新范式。 應用前景:后摩爾時代芯片技術的重要方向 隨著集成電路工藝節點逼近物理極限,三維異質集成技術被視為延續摩爾定律的關鍵路徑。中科院微電子所此次突破不僅解決了傳統3D CMOS技術中熱預算高、工藝復雜等難題,更通過碳納米管與硅基材料的優勢互補,為高性能數字電路、存算一體芯片及神經形態計算硬件的研發開辟了新方向。研究團隊表示,下一步將聚焦14nm及以下節點的工藝優化與可靠性驗證,推動該技術向產業化應用邁進。 多學科協同創新 推動技術落地 該研究由中科院微電子所牽頭,聯合南京大學朱馬光研究員團隊、安徽大學胡海波教授團隊共同完成。研究過程中,團隊融合了微電子器件物理、材料科學與先進制造工藝等多學科優勢,攻克了低溫集成中的界面工程、熱應力控制等核心難題。論文通訊作者李博研究員指出:“碳硅異質集成技術為后摩爾時代芯片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未來將進一步探索其在量子計算、光子集成等前沿領域的應用潛力。” 論文信息 論文標題:Low-Thermal-Budget Construction of Carbon Nanotube p-FET on Silicon n-FET toward 3D CMOS FET Circuits with High Noise Margins and Ultra-Low Power Consumption 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DOI:10.1002/adfm.202504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