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士照明的風波已持續兩月,各方對此一事件的討論仍未停歇。 話題的焦點也一直落在三大股東賽富亞洲投資基金CEO閻焱、雷士照明原董事長吳長江以及施耐德電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之間的關系上。 雷士混戰 5月25日,雷士照明在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董事長吳長江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長、執行董事、CEO及下屬所有企業的一切職務。 然而此后,吳長江推翻了公告中“個人原因”的辭職理由,并在微博上發布消息稱,“經董事會商量,一致要求我辭去一切職務,并要求我先回避一段時間! 事后看來,吳長江辭職,受益最多者便是其第三大股東施耐德,新任CEO張開鵬、副總裁李瑞以及海外業務總經理李新宇均來自施耐德一方。這使得施耐德在雷士照明中的話語權大大提升,但同時也使公司內外對其逼迫吳長江辭職的猜測不斷升級。 據悉,董事會一直對吳長江個人化的經營風格和治理方式大為不滿。 今年初,吳長江自作主張將雷士照明總部從廣東惠州遷至其家鄉重慶南岸,這一舉措在董事會中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在經營方面,董事會對吳長江打造的“江湖式”銷售網絡頗有微詞。據報道,2011年雷士照明授予經銷商的信用額度高達4億元,這種通過授信交易來構建經銷商關系網的做法曾備受董事會詬病。 另據媒體報道,曾有312名雷士員工出資共計4455萬元直接打入吳長江的股票賬戶,用于購買雷士照明在香港發行的股票;除已獲利退出者外,目前仍有約70人通過吳長江持股,總額在1000萬元以內。這一涉嫌違反香港上市公司法規的代持行為也招致不少非議。 但正因有這樣的行事風格,吳辭職后,雷士的經銷商和員工不惜以終止訂單、罷工停產的代價傾力支持和吁求吳長江回歸。 記者致電雷士照明副總裁穆宇、新聞發言人石勇軍詢問事態進展,二人均稱目前尚在休假中,還沒有收到確切的消息。 截至記者發稿前,雷士照明傳出消息,已開始與經銷商、供應商聯手行動,擬注冊成立新品牌,預計10天內推出,同時產品也將上架。新品牌正與原雷士員工對接,希望轉移公司核心資源。 此外,有媒體披露,賽富和施耐德一改此前歡迎吳長江回歸的態度,將于25日召開董事會,決定其去留。 記者曾致電吳長江詢問公司動向及其去向,后者稱正在回重慶的路上,“這些事情我也負責不了,公司如果有決定都會發公告的。至于辭職的原因,我最終會給大家一個交代! 與施耐德的聯姻 吳長江曾坦言自己不會輕易放棄雷士。從1998年公司初創,到目前成為國內照明行業的“頭牌”,吳長江在雷士照明中的地位無人能撼。然而,在公司逐漸引入資本的過程中,其權勢也在不斷被稀釋。 2006-2008年間,賽富在雷士照明的瓶頸期對其注資“救助”,最終以36.5%持股比例超過吳長江,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2010年,施耐德開始與雷士照明接洽,并于2011年7月達成合作協議,施耐德以12.75億港元收購雷士照明 9.2%的股權,成為僅次于賽富(持股18.48%)、吳長江(持股18.41%)的第三大股東。 去年9月13日,雷士照明與施耐德在北京正式啟動合作戰略,根據合作協議,雷士將授予施耐德及其關聯方進入、共享及使用公司的銷售網絡,合作期限為10年。這為施耐德在中國推廣、銷售其產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今年3月,施耐德還將吳長江等幾位自然人在萬州出資設立的重慶恩林電器有限公司整體收入囊中,用于建設西南地區的生產基地。恩林電器由吳長江持股40%,與雷士照明構成關聯關系,其經營范圍涉及生產、銷售電工產品、智能照明、低壓電器、排風扇、浴霸、線路綜合布線等。 業內人士分析,施耐德通過上述合作,開辟了一條快速切入市場的捷徑,實現了銷售渠道和生產基地的雙豐收。 吳長江曾表示,施耐德當初主動邀約合作,主要是看中雷士照明的渠道優勢,希望通過雷士近3000家渠道門店進一步深入國內市場;而對于雷士照明而言,此次合作也意義重大,或將拓展雷士照明在工程領域的業務版圖,同時拓寬海外市場。 這種雙贏的局面能否達成目前尚待觀察。但據報道,施耐德正借助雷士照明的渠道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版圖,在雷士照明的專營店里,印著施耐德商標的產品早已擺上貨架。 此番雷士董事長辭職風波及其后一系列的人事變動,讓更多的質疑指向了施耐德:施耐德看中的似乎不只是雷士的渠道價值,其背后也許還隱藏著吞并雷士的欲望。 記者致電施耐德中國區公關總監吳江紅詢問施耐德方面對于雷士照明的意向和態度,后者稱,對于雷士照明的問題,公司總裁朱海與她本人目前都不接受采訪。 施耐德的中國生意 然而縱觀近年來施耐德在中國的發展路數,不難看出其對國內優質企業的覬覦與圖謀。 自1994年起,施耐德多次向全國最大的低壓電器生產商之一正泰集團提出收購,但均遭拒絕,更引發了施耐德屢次對正泰提起知識產權訴訟,雙方一度官司纏身。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曾公開表述其拒絕被收購的理由:施耐德在國內瘋狂并購和擴張,將來中方企業的原有品牌可能會遭棄用。 1995年,施耐德開始在上海尋找合作伙伴,并于次年先后與上海人民電器廠合資成立上海施耐德配電電器有限公司、與上海機床電器廠合資成立上海施耐德工業控制有限公司。彼時,上海是全國最大的低壓電器產業基地之一,而這兩家工廠在當地正無限風光。 當時的上海機床電器廠是全國機床電器的龍頭企業,年產值近億,每年毛利率在20%以上,有1400多名工人。然而與施耐德的合作卻成為其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中外雙方對合資公司的出資比例為4:6,上海機床電器廠拿出最好的設備、廠房和500多名骨干員工,以及最新技術進入合資公司,卻被施耐德要求不得再生產和銷售其核心產品交流接觸器和中間繼電器,這幾乎是掐斷了工廠的命脈。 1997年,施耐德要求對合資公司增資,但上海機床電器廠因在過去幾年合資支出過多,渠道和市場也受到擠壓,已無力按比例追加股份,于是施耐德單方面追加投資,中方股比下降為20%。 同時,上海人民電器廠也在遭遇同樣的命運。施耐德在出資60%并吸收中方的優質資產、技術和管理人員與之成立合資公司后,要求上海人民電器廠不再生產與合資廠有競爭關系的產品,也不得開發同類產品,致使后者遭遇了生產和市場的雙重萎縮,業績每況愈下。為了換回生產新產品的權利,上海人民電器廠決定無償讓出20%股份給施耐德。 新產品的推出挽救了上海人民電器廠,然而上海機床電器廠卻再沒有走出困境,最終于2006年被來自新興電器產業基地樂清市柳市鎮的黃旭春接手,結束了這家老廠約50年的國有歷史。 此后,施耐德在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中,由“合資”到“控制”的戲碼便輪番上演。資料顯示,2005年底,施耐德在中國專門成立了一個負責并購和整合的部門,當年便成功收購、參股二十余家企業,每年的增長速度在30%以上。 2006年2月,施耐德與寶光集團合資成立施耐德(陜西)寶光電器有限公司,控股70%。該公司成立后收購了寶光集團的斷路器業務及相關資產,并與寶光簽訂協議,使其成為合資公司的真空滅弧室獨家供應商。 合資公司組建后,恰逢寶光集團股改,發起設立陜西寶光真空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施耐德便借此機會,試圖以每股2.6元的價格收購股份公司43.04%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然而此項外資并購案最終未能獲得商務部審批。據報道,商務部未通過審批的原因是出于對外資壟斷的警惕,施耐德控股后或將在國內真空滅弧室市場形成壟斷性優勢。 同在2006年,施耐德與中國低壓電器行業領軍企業之一德力西集團簽署合資框架協議,雙方按照1∶1的比例等額出資設立德力西電氣有限公司,施耐德方面將提供技術和研發力量,德力西提供廠房、工人,生產產品為德力西集團現有的34個品類中產量最高的6類產品。 施耐德最近的一筆收購案是在2011年6月,與北京利德華福電氣技術控股有限公司簽署收購協議。利德華福是中國快速增長的中壓變頻器市場中的領軍企業。 施耐德在中國結交的合作伙伴均為行業中的最優企業,然而其在中國的擴張卻也引發了業界對“外資侵略”的不斷爭議。 施耐德的“陽謀” 創建于1836年的施耐德,最初的主營業務為鋼鐵工業、重型機械工業、輪船建造業。20世紀開始,施耐德轉向專業配電和自動化管理兩大業務領域。而中國是施耐德電氣全球業務發展最快的國家。 早在1979年,施耐德便已進入中國。公開資料顯示,自1995年施耐德電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公司的年均增長率高達35%,年銷售額從1999年的約10億人民幣一路升至2009年的120億元人民幣。 目前,公司在中國已經擁有15000多名員工,4個分公司,42個地區辦事處,21家生產型企業,4個物流中心,2個培訓中心和1個全球研發中心,以及400多家代理商和全國性的銷售網絡。 施耐德中國區前總裁杜華君曾公開表示,施耐德在中國的首要任務是增長,“通過并購、收購以及與合作伙伴進行聯合來實現這個增長的目標。” 然而在早期與上海兩家電器廠合作時,就有老工程師總結說,雙方合資的公司最初總是要虧損,然后便落入施耐德的控制之中,基本上都是“先合、后虧、再控制”的路數。 在2005年召開的中國聯合會上,一位機械工業專家對當時幾起失敗的并購案分析道:“中國企業在把股份賣給外資公司后,對方通常就把它變成一個虧損的企業,在你熬不下去的時候,合資企業就變成了外國獨資企業! 以這樣的視角再來查看雷士照明近兩年的業績:2010年營業收入增長率為54.3%, 2011年下滑至24.9%,2012年上半年盈利已下降了50%;再加上日前雷士高層的變動狀況,其將被施耐德吞并的猜測也并非空穴來風。 仔細檢視施耐德在中國的幾起重大合資、并購案,都可以看到這種“合作—虧損—增資—控制”的發展路徑;其結果不僅是國內企業產品市場份額的下降,而且中方的自主品牌甚至某一類產品的生產和研發能力也面臨著喪失的危險。 譬如施耐德與德力西集團的合作,最初在樂清柳市鎮當地就有傳言:外資很可能會在之后的兩年借助合資公司,以超低的價格和較優質量來與柳市同行進行“非常規”的競爭,進而大舉獲取市場份額。 盡管雙方約定,合資公司的產品進入市場后以德力西品牌進行營銷,但據報道,其所生產的6類產品被嚴格限制出口,只能在施耐德同意的情況下,借助施耐德的分銷網絡銷售。 在雙方的合作協議中,還設定了周密的技術保護條款,德力西能否借助與施耐德的合資提高自主研發實力,情形并不樂觀。 此外,在合資公司成立之初,施耐德就罷免了200多位德力西方面的管理人員,對德力西的管理機構進行了一次“大換血”。在重大戰略性問題和日常經營事務方面,施耐德管理層都具有“生殺予奪”的權力。 目前,中國市場對于施耐德而言,已經成為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市場。去年5月,施耐德將亞太區總部遷至北京。 施耐德在北京的第一個“目標”便是利德華福,寄望通過與之合作,補充、提升自身在中壓變頻器領域的技術實力,謀求新的發展。廣發證券的研究報告對利德華福在國內的后續發展持謹慎態度:不排除原核心骨干出現一定幅度的流失的風險;而且施耐德更看重利德華福的生產成本和市場優勢,不大可能將自身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轉移到利德華福身上。 對于上述種種質疑,吳江紅對記者表示,這些合資并購案關涉雷士事件,目前施耐德方面不會做出任何回應。 來源:時代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