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 “重慶兩江之星”發射現場 重慶日報 萬難攝 創業者們相繼被貼上“中國馬斯克”的標簽,但他們并沒有提出把人送上火星的遠大目標,而是緊盯微小衛星組網的市場,研發中小型火箭。 記者 / 蔡浩爽 編輯 / 魏佳 多謝馬斯克和他的Space X,中國民營火箭創業在2018年進入大眾視野。 切身經歷了市場溫度變化的零壹空間 CEO 舒暢有些感慨。2015年初的一個冬夜,在又一次被投資人潑了冷水后,舒暢在出租車后座情緒激動地給愛人打電話:“他們憑什么說民營火箭是不可能的!他們真的做過調查嗎?” 三年后的5月17日,零壹第一枚固體商用亞軌道火箭順利升空。舒暢終于有閑暇陪女兒在小區里玩輪滑,還跟看門的老大爺聊起“一群年輕人造火箭”的報道。 民營火箭在中國已經歷了兩波創業浪潮:2015年前后,軍民融合政策的影響下,嗅覺敏銳的金融業者成為第一批掘金者。2017年,軍民融合推進力度進一步加大,相關配套細則逐漸出臺,體制內技術人員也相繼明確市場風向,大膽出走。 政策的逐漸開放拉開了民營資本進入航天賽道的閘口,今年2月Space X重型獵鷹火箭的成功發射又給商業火箭添了一把柴。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北京亦莊5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少散布著6家民營火箭公司,并且都獲得了融資。其中,星際榮耀、零壹空間、藍箭科技相繼融資過億元。 創業者們被貼上“中國馬斯克”的標簽,但他們并沒有提出把人送上火星的遠大目標,而是緊盯微小衛星組網的市場,研發中小型火箭,未來把微小衛星運入近地軌道,實現通訊聯網、天氣預測、航空WIFI等方面的價值。 追夢者 五年后,當記者提出采訪胡振宇的意愿時,翎客航天公關人員拿出一份《媒體發布協議》要求記者簽署。協議中,明確列出“甲方有權就乙方擬進行媒體發布的最終內容進行審核”等要求。 在馬斯克和 Space X剛剛進入國人視野的2013年,20歲的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系學生胡振宇憑借一段火箭發射的視頻,成為國內最早對標馬斯克的對象。 五年后,當記者提出采訪創始人胡振宇的意愿時,翎客航天公關人員拿出一份《媒體發布協議》要求記者簽署:“因為很多次采訪完以后,媒體出稿會把我們擺在一個很不利的位置,導致后期溝通成本很高。” 在這份“北京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為甲方、采訪媒體為乙方的協議中,明確列出“甲方有權就乙方擬進行媒體發布的最終內容進行審核”、“雙方溝通無異議后,乙方方可確定媒體發布的最終內容”等要求。 在今年5月的科博會上,一位民營航天從業者碰到了胡振宇。“很謹慎,非常有自我防御意識,感覺被媒體和公眾傷得夠嗆。”交談后,胡振宇給他留下這樣的印象。 胡振宇一度是媒體的寵兒。2013年,作為火箭愛好者團體“科創航天局”的一員,胡振宇和同伴一起在內蒙古科左后旗的空地上發射了一枚代號為“YT-4”的火箭。 憑借這段火箭點火升空的視頻,胡振宇參加了《天天向上》、《魯豫有約》、《中國夢想秀》等節目的錄制。那時,胡振宇的人設還是業余火箭愛好者。 2014年1月,胡振宇成立翎客航天,成為媒體口中“中國第一家民營航天公司” CEO。 《財富》雜志2014 年“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火箭壟斷市場的闖入者”、“民營航天拓荒者”……一系列頭銜相繼落到這個長著雀斑的娃娃臉少年身上。 ![]() 胡振宇 來自 GQ 變故開始于2015年下半年。在GQ一篇題為《22歲、身家1億、火箭天才、“恐怖分子”……一個創業少年的時代樣本》的長篇報道中,曾經同為科創航天局親密戰友的羅澍稱,他和胡振宇在科創航天局期間造的火箭從未達到探空火箭的標準,只是大學生們的業余愛好。作為參考,中國最早的探空火箭發射于1958年,研制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 而那枚在媒體上反復出現的YT-4火箭,“以10度偏航竄入天空,因傘繩斷裂未能成功傘降,除了羅澍揀回一個頭罩,箭體的其余部分失蹤,也沒有實現數據上的收集。” 彼時尚在原科研單位的毛洪濤(化名)也在一直關注著這個要自造火箭的年輕人,“在中國,有人來做(民營火箭)倒也不是個壞事。”隨后,他又補充道:“但還是要尊重航天本質,火箭并不是誰都能做成的。” 胡振宇在公眾眼中消失了一段時間。在事后的報道中,胡振宇給出的解釋是“鑒于開始融資,刻意降低自己的曝光度。” 低調了近兩年后,今年5月,胡振宇攜翎客航天再度出現在《經濟日報》、鳳凰網財經頻道等媒體上。 據報道,翎客航天今年計劃完成運載火箭一子級主發動機整機點火試車以及亞軌道可重復發射火箭試飛任務,2020年完成首次載荷入軌飛行試驗。團隊方面,“具有技術人員 30 余人,7 成來自航天及軍方,部分合伙人擁有不少于 15 年的行業從業經驗。” 瞭望者 2014年后半年,舒暢幾乎每天都泡在航天某院附近的一家咖啡廳,約各個環節的技術人員談民營火箭的可行性。在這家咖啡廳里,舒暢被拒絕了四五十次。 在距翎客航天兩公里遠的地方,藍箭的工作人員熱衷于讓訪客猜測CEO張昌武的年齡,得到的答案往往比其實際年齡大5到10歲。 張昌武擁有清華 MBA 學位,曾在匯豐銀行、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從事金融投資業務,三十多歲的他顯得老成持重。 “現在是發展民營火箭最好的時代。”在今年4月份的首屆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張昌武說。 2014年底,國家出臺政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航天市場,航天夢不再只是體制內的夢。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航空航天裝備被列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民營火箭創業迎來第一波高潮。 與此同時,Space X 于2015年獲得富達投資和谷歌10億美元融資,估值約為110億美元,證明了火箭發射這一事業脫離體制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微小衛星組網的需求進一步刺激了民營火箭創業。根據SIA(美國衛星工業協會)的數據,2014、2015、2016年,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規模分別為62億美元、54億美元、55億美元。 “到2020年,總共有超過6000顆的地軌衛星需要被發射,當然其中里面有接近50%是美國的衛星,但是剩下的這些都是我們將來可以去觸及的市場,整個規模超過100億美金。”商業衛星發射供不應求,張昌武將其形容為火箭的賣方市場。 最先聞風而動的是像張昌武一樣的金融從業者。 2015年6月,張昌武與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曾在歐洲航天局工作15年的吳樹范一起,在亦莊成立北京藍箭科技有限公司。 2個月后,同樣在亦莊,一家名為“零壹”的民營火箭公司成立。其創始人舒暢與張昌武擁有相似背景:研究生畢業于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先后在聯想控股、航天產業基金投資部門工作。 投資人出身的創業者,選擇賽道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盡調。 2014年下半年,張昌武和合伙人對國內航天技術人才儲備、供應鏈體系的開放程度以及國際市場對來自中國的運載火箭企業的看法等進行調研,但得到的結果并不樂觀:無論是人才還是核心元器件都掌握在體制內的兩大集團手中。 好在政策的口子及時打開,張昌武判斷,以當前國內航天技術以及資源方面的積累,民營公司想要做火箭并非不可能。 舒暢同樣是個實干派。2014年后半年,舒暢幾乎每天都泡在航天某院附近的一家咖啡廳,約各個環節的技術人員談民營火箭的可行性。在這家咖啡廳里,舒暢被拒絕了四五十次。 “但這個拒絕的過程是有價值的,我搞明白了做商業火箭,其實各個技術環節都沒有問題。”舒暢的結論堅定了他投身民營火箭創業的決心。 探路者 零壹的早期投資人何文把舒暢尋找技術合伙人的過程比作談戀愛。“舒暢追了幾十位體制內的技術人員,每次都被拒絕。有些人會跟你談得非常深入,可是往往就在‘領證’的那一天,突然跟你說不行。 驗證了民營火箭模式的可行性后,擺在張昌武和舒暢面前的首要問題是說服投資人和工程師。 回想2015年創業之初,張昌武形容自己是“拎包造火箭”:很長一段時間里,公司包括他在內只有兩個員工,而賽道上,幾乎沒有能看懂火箭項目的投資人。直到2016年3月,藍箭成立9個月后,才拿到來自創想天使的第一筆融資。 除了錢,緊俏的還有人。 “航天工程師都非常嚴謹,不是靠賣弄情懷就可以打動的。”接觸了幾十位兩大集團技術人員后,張昌武總結出三條規律:一是對方本身要相信民營企業造火箭這件事,二是對方要認可你的技術路線,三是要充分向對方展示你駕馭資源的能力。 零壹的早期投資人何文把舒暢尋找技術合伙人的過程比作談戀愛。 “舒暢早期追了幾十位體制內的技術人員,每次都被拒絕。”何文是春曉資本的創始合伙人,也是舒暢在聯想創投的同事, “有些人會跟你談得非常深入,可是往往就在‘領證’的那一天,突然跟你說不行。”對很多體制內技術人員而言,這個選擇是放棄終生的鐵飯碗、金飯碗,來蹚一條充滿荊棘的路。 為追求現在的技術合伙人,很長一段時間內,舒暢每天在對方家附近的酒店里點一杯牛奶,兩個人整整談了半年。回憶起兩人一遍遍論證人才、政策、資本的冬天,舒暢覺得對零壹未來的戰略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如今,藍箭已有近200位員工,其中核心技術人員超過140人,并于今年4月完成2億元人民幣 B 輪融資,此外,浙江省湖州市還為其提供了超過2億元的軍民融合專項綜合投資。藍箭自主研發的10噸級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推力室試車也在2018年初試驗成功。 零壹也組建起了一支約140人的技術團隊,成員主要來自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中航工業、中國科學院等院所。今年5月17日,零壹固體亞軌道火箭“重慶兩江之星”在西北某基地成功發射,并計劃于今年年底發射入軌運載火箭。 ![]() 零壹空間“重慶兩江之星”發射視頻截圖 變革者 過去在體制內做航天,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而對于純商業的市場來講,有時候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當張昌武和舒暢的公司已經落戶亦莊時,星際榮耀董事長毛洪濤還是某航天院所的技術骨干。 跟第一波投身民營火箭的創業者四處見投資人碰壁相比,毛洪濤反而是被資本推了一把。 2015年3月,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不斷有投資人主動接觸毛洪濤。直到2017年,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成立,中央辦公廳、國防科工局、中央軍委關于軍民融合的文件陸續下發,毛洪濤終于下定決心:就是現在了! 這名航天集團青壯年專家決意將自己24年的工齡清零,跳入民營航天浪潮中。 2017年8月,第一筆投資進入星際榮耀賬戶;2018年4月,星際榮耀第一枚固體亞軌道火箭“雙曲線-1S”在海南發射升空;又過了兩個月,星際榮耀15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關鍵部件的點火試驗在中國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成功完成。星際榮耀也在今年3月完成由科工局·中信聚信、久泰藍山、天風天睿、順為資本等參與的 pre-A輪融資,目前估值超過30億人民幣。 ![]() 星際榮耀發射準備現場 如果說第一波浪潮下海的多為金融業者,第二波趨勢中,更多像毛洪濤一樣的技術人員加入創業大軍,創辦了星際榮耀、星途探索、九州云箭、靈動飛天、深藍航天…… 過去的痕跡仍然會在不經意間流露。 毛洪濤辦公室南面的墻上,掛著“大干90天,確保再飛圓滿成功”的橫幅。在發射火箭“雙曲線1號S”之前,同樣的位置上是一條類似的橫幅。 “人嘛,總是會有一些路徑依賴。”毛洪濤的手里習慣性把玩著打火機和煙,“在沒有找到更合適的方法之前,原來單位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也還要繼續貫徹。”他辦公室的醒目位置,還掛著寫有“民族復興”四個字的書法作品。 辦公室東南角堆著幾箱方便面,這是毛洪濤雷打不動的早餐。有從原單位起就跟在毛洪濤身邊的工作人員介紹:“毛總非常不在意自己的生活,他一生可能只執著于航天這一件事。” 工作人員回憶,離職創業前的告別會上,毛洪濤從褲兜里拿出一張磨得破破爛爛的紙條,上面列有七八項他當初開創新部門時設立的目標,他逐一向大家說明每個目標超額完成了多少。“在場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他對自己的苛刻要求。”工作人員說。 ![]() 雙曲線-1S發射前實驗 角色的轉變帶來視角的轉變。體制內的毛洪濤更多的是看到差距,體制外的毛洪濤更多的是看到市場。 “過去在體制內做航天,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而對于純商業的市場來講,有時候是‘酒香也怕巷子深’。”過去,毛洪濤的設計工作帶有科研的性質,或多或少會考慮成果評定、報獎的因素;創業后,市場需求、報價、成本控制、技術方案的實現難度成為毛洪濤考慮更多的問題。 “小學生水平” 和從小就酷愛《銀河系漫游指南》的馬斯克不同,亦莊的創業者們結緣火箭并沒有戲劇化的故事。 北京時間2018年2月7日, Space X 的重型獵鷹火箭成功點火升空,這枚使用了27個梅林發動機的火箭起飛時推力可達2280多噸——大約相當于18架波音747全力推進,近地軌道有效載荷63.8噸,是現役運載力最強的火箭。 成立16年,馬斯克和 Space X 講了一個帶領地球人移民火星的飛升夢。 同為科技狂人,亞馬遜CEO杰夫·貝索斯也擁有名為“藍天起源”的航空公司。這家比 Space X 歷史更悠久的航天公司目標是將人類送往外太空旅行。去年12月,藍色起源發射并降落了其太空“旅游車”New Shepard。 和從小就酷愛《銀河系漫游指南》的馬斯克不同,亦莊的創業者們結緣火箭并沒有戲劇化的故事。 比如,張昌武是因為家人在航天領域工作而對該領域的市場需求有所了解,對于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毛洪濤、舒暢來講,進入這個行業更是順理成章。 跟美國的極客們相比,國內民營火箭創業公司顯得“接地氣”很多。研發中小型火箭、把微小衛星運入近地軌道,是包括藍箭航天、星際榮耀、零壹在內的民營公司的共同目標。通俗地說,當火箭能夠搭載著一個個微小衛星入軌后,便可形成微小衛星組網,實現通訊聯網、天氣預測、航空WIFI等方面的價值。 在毛洪濤看來,國內的民營航天公司,目前還是“小學生水平”。畢竟,目前成功發射的兩枚民營火箭還只是不能入軌的亞軌道火箭。 據報道,零壹發射的“重慶兩江之星”最高飛行高度為38.8千米,星際榮耀發射的“雙曲線-1S”最高飛行高度為108千米,均為亞軌道飛行器,而國際空間站的運行軌道在400千米左右。 至于發射入軌運載火箭,則被放在了這些公司下一步的計劃里。 “作為初期的公司,在包裝出性感的故事之前,首先還是要具備入軌的能力。”毛洪濤說。對于火箭而言,進入軌道之后才有把衛星、貨物、人送入軌道的運載能力可言,有了運載能力,火箭才能真正產生商業價值。 困局 國家隊就好比是世界杯,是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好看,但不是天天有;民營火箭公司就好像是俱樂部聯賽,更加市場化、商業化。 德聯資本曾經系統梳理過民營火箭賽道,最終決定放棄。 “民營企業做火箭,相當于把建國半個世紀以來航天體系做的事再重復一遍,投入非常大,周期也極其長。”據德聯資本投資總監樊雪松估算,民營資本造火箭,至少要花費10億元。 在拿到A輪1億元融資前,某社交平臺上對零壹最大的質疑聲是:只有一千萬,你憑什么造火箭? 舒暢的應對是,把造火箭這件事分成幾個階段,用一千萬完成第一個階段性目標——組織一支精干的總體設計團隊,先設計出總體方案。 “在沒從體制內出來前,我也覺得火箭研制是個資本特別密集的行業。”毛洪濤坦言,“但跟共享單車這種 to C 的互聯網創業資金規模相比,我倒覺得火箭沒那么燒錢。” 資本的猶疑還有另一個原因。“固體發動機火箭,裝上戰斗部,就相當于一枚導彈。”樊雪松擔憂,未來國家會有相關政策約束。 有這種擔心的不只是樊雪松一人。北極光風險投資合伙人黃河也曾公開表示:“火箭和導彈的研制技術類似,火箭軍是中國最具威懾力的軍事力量,一旦體制內外溢火箭制造技術的人才,也就是說導彈技術向社會大規模擴散,這甚至會引起航天的政策逆動。” 以固體燃料作為發動機的火箭,其燃料與核心元器件的生產制造工藝多掌握在軍方及國企手中,也容易卡住民營火箭公司的脖子。 藍箭原計劃通過采購固體發動機,率先組裝發射固體亞軌道火箭。經過跟供應商長達一年的交涉,藍箭把發射日期定在2017年第三季度。 但變故突然傳來,供應商最終決定不向民營公司出售固體發動機。 這讓張昌武意識到,只有自主研發出安全可靠的大推力發動機這一火箭的心臟,民營火箭創業公司才有護城河可言。 藍箭決定將研發自主可控的液體發動機作為未來業務重點。據介紹,液體火箭發動機具有安全可靠、比沖性能高、啟動工作平穩、易于批量生產、可重復使用等諸多優點。 現在國際上主流的、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動力系統,均采用液體發動機。如中國的長征1-7系列,歐空局的阿里安1-4系列,前蘇聯/俄羅斯的聯盟號系列、旋風號、質子號、天頂號,美國的德爾塔2/3系列。 推進劑方面,藍箭選擇了成本相對低廉的液氧甲烷方案。目前國際領先的民用火箭如SpaceX新款的Raptor(猛禽)、藍色起源的BE-4均為液氧甲烷的新型推進劑發動機。 星際榮耀動力系統技術負責人同樣認為,液氧甲烷動力系統具備良好的可重復使用性,可以做到燃料的多次填充、發動機的多次點火,且燃料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 目前,星際榮耀和藍箭在研的液體發動機還停留在十噸級別。 好消息是,星際榮耀、藍箭航天在今年內都有百噸級推力的液體發動機熱試車計劃,零壹的液體發動機研制計劃也正在論證中。 “在航天業內,我們打過一個比方:國家隊就好比是世界杯,是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好看,但不是天天有;民營火箭公司就好像是俱樂部聯賽,更加市場化、商業化。”毛洪濤說,“國家隊在完成一些重大任務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而對于國家隊無法充分滿足的商業發射市場,恰恰需要民營公司來補位。” 毛洪濤認為,中國商業航天的環境就像現在的天氣,“越來越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