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團隊在量子計算機制造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開發出一種新型制造工藝,幾乎實現零故障率,并展現出強大的可擴展潛力。這項發表于《先進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期刊的研究,首次提出精確定位單個原子的可靠方法,攻克了困擾學界25年的難題。 量子計算機理論上能解決傳統計算機無法處理的復雜問題。其中一種方案是利用硅晶體中的單原子作為量子比特(Qubit),通過電磁場控制其量子態。量子計算機借助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等特性,可同步評估海量可能性,大幅提升計算效率。然而,現有技術尚未實現規模化與低錯誤率的雙重目標。 傳統方法采用磷原子作為硅基量子比特材料,但單原子定位成功率僅70%,難以滿足需求。UCL團隊創新性地選用砷原子替代磷原子,利用原子級顯微鏡精確定位,成功構建2×2砷原子陣列,定位精度達97%,并有望進一步提升至100%。 目前該技術仍需人工逐個定位原子,每個原子耗時數分鐘。要實現通用量子計算機,需制造包含數百萬甚至數億量子比特的陣列,因此必須實現工藝自動化與工業化。研究人員指出,該技術與現有硅半導體工藝高度兼容,未來可依托規模5500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推動發展。 這一突破標志著量子計算領域的重大里程碑,首次驗證了原子級精確制造的可擴展性。盡管仍面臨工程挑戰,但這項研究為通用量子計算機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