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近日報道,中國官方正在加快腳步推動扶植至少30家無晶圓廠的(fabless)半導體初創公司的計劃,并期望藉此將它們的年產值都提升到2億美元以上。
由于產品種類少、又缺乏具有經驗的領導者,中國IC設計業迄今都沒有很特出的表現;為此中國官方將去年宣布的5.86億美元規模經濟振興方案經費,撥出一部分做為提供給初創IC設計公司的補助。此外有關單位也正與產業高層合作,規劃目標市場以及吸引創投業者資金的方案。看來此次是真的發動再次沖擊,志在奪取飲恨多年的中國IC設計業。
客觀地評價中國半導體業
站在不同立場看中國半導體業有不同的結果, 其實是正常的。因為從開初時中國半導體業的雄心規劃到實際的結果存在一定的差距, 尤其在芯片制造業上投入不少, 也擁有最先進的12英寸生產線若干條, 但是隨著存儲器的停產, 幾乎都陷入市場的困境, 尤如”雞肋”一樣。
然而, 客觀地評價中國半導體業有三句話; “成績不小,來之不易及前面的路還很長。”
這里僅分析為什么說”來之不易”
全球那么多國家只有美國及日本,包括部分亞太地區與國家上馬半導體, 許多發達國家如意大利, 法國及英國并沒有自己擁有的半導體業。這里要問為什么中國一定要搞半導體, 不能也采用“拿來主義”嗎?答案是絕對不能,從戰略地位,中國非上馬不可。
那么半導體業對于中國有多重要, 在這里舉個例來說明.。推動中國半導體業發展, 具功不可沒的2000年18號文中, 有關增值稅退稅部分,在2005年在WTO裁決下被迫取消。非常奇怪的是在軟件業中也執行著同樣的政策, 可是美國方面卻抓住半導體這點不放,難道不值得引起我們深思。聯想到西方國家至今對于少數國家仍執行的瓦圣納條約, 對于如半導體等高科技實行出口控制政策,表明世界上有人并不愿意看到中國在半導體業中的進步, 而實行種種不平等的控制與阻礙,從另一方面反映半導體業對于中國的重要地位。
對于來之不易最深有體會的可能是中芯國際。因為當爾必達及奇夢達在給中芯國際90納米存儲器代工訂單的同時,卻給臺灣的力晶等70納米存儲器訂單,所以當08年3月底中芯國際因存儲器虧損而不得不放棄時,業界覺得太婉惜,而中芯國際是實在無奈。
中國半導體業進步不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指外部原因)與西方的高技術出口控制有很大關系。所以每當中國領導人赴美訪問時積極呼吁的是希望西方能放松高技術對于中國的嚴密出口控制。
影響設計業成功的因素
國內許多有識之士為中國的IC設計業出謀劃策, 應該說能想到的可能因素全都談及。因此, 多次發動沖擊卻并沒有太大的成功, 有時會讓人們感覺有點傷心。
通常從市場經濟地位出發, 來分析中國的IC設計業應該沒有任何理由上不去。如市場問題,沒有人會懷疑中國的IC市場是全球最大的,連臺灣的聯發科也要往深圳跑。 至于人材也大多數從海外歸來,有一定的經驗,雖然中間肯定有良莠不齊,但也不可能大部分都不能成功。至于第三個資金條件,確實目前對于初創公司的要求高了,不太可能100萬美元就能創立一個公司。相信國家有專項資金,加上風投也不應該有問題。最后還有一個實例,我們對岸的臺灣同胞, 具有同文化,同語言及同文字都作得如此出色,居全球第二。
那么可能的原因又是什么?有人認為國內的IC設計公司,真正能夠與深圳本地的Design house及終端產品廠商三位一體把一個產品做到最后的不多見,以至于很多技術力量很強大的IC設計公司沒法第一時間把他們的技術應用到最前沿的產品上來,總是感覺慢半拍。
國際電子商情孫昌旭的觀點是缺乏團隊及領軍人物。
行業協會祕書長徐小田曾語重心長地表示, 設計公司不能只想到如何從國家獲取補助,對于它們可能沒有好處。希望IC設計公司能安下心來, 少些浮躁, 踏踏實實地作好每一個產品。
全球半導體聯盟(GSA)執行總監Jodi Shelton女士,她花了六個月的時間與臺灣、上海與北京等地的產業高層洽談,試圖理清阻礙中國半導體產業成長的真正原因。
另有專家Walden International風投公司董事長Lip-Bu Tan,認為,中國第一波成立的初創IC設計業者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大多都是「一招半式闖天下」;而Tan表示,新一代的初創公司必須要是「平臺式方案供貨商」,能支持從手機、機頂盒、數字相機到Netbook等多種產品的設計。
結論
中國半導體業尤如“掌上明珠”, 或許日久漸漸地失去原有的“光輝”。 從戰略地位出發, 被視為電子工業的基礎, 我們一定要依仗創新與發展, 來進行半導體業的新一輪突破。希望此次有點新的思路, 新的動作, 來實現30家產值在2億美元以上IC設計公司的成功。
依據以上種種觀點, 可能中國IC設計業上不去的原因是個綜合因素, 也即要用綜合冶理的方法, 或許時間上要久一點。
業界盼望中國IC設計業能迅速地扭轉被動的局面,盡快地步入正常發展軌道。因為中國的半導體業如果IC設計業達不到應有的水平與地位,想僅依靠代工來發展芯片制造業也是很難取得成功。另外,如果從戰略地位出發, 中國長久地沒有自己的品牌,即便有全球最大的IC市場也是為它人作嫁妝。然而自有品牌決不可能會自然誕生。也必需是通過實踐,由小到大,逐步地成長。我們看到了政府的決心與投入,更希望中國IC設計公司能夠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