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越過IP的專利坎?出自:莫大康 SEMI China 顧問
發布時間:2010-3-17 10:36
發布者:
步從容
|
|
|
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專利技術的門檻已越來越成為后進者的攔路虎。中國半導體產業兩個具標志性的廠商──中芯國際及中微半導體在2009年不到一個月內先后都了結訴訟,盡管是件好事,但也相當苦澀。反映中國在半導體產業中欲突圍有多么的艱辛,未來能否越過IP這道坎令人關注。當然IP專利技術的保護是十分重要及必要的,中國自身在發展過程中也深受其害,所以保護IP必須倡導。
如何來看待專利保護,必須有正確的觀點。因為技術的進步非常快,許多技術自身也有局限性,所以對于專利的保護既要重視,也不能讓它束縛后進者的進步,甚至阻礙后進者突破的步伐,這也是推動全球文明進步的必要途徑。
全球規則是由強者制訂
在高技術發展中,許多先進廠商在取得領先實地之后,不忘記“筑圍攔”,把這一類的專利技術幾乎都占領(或者是幾家公司聯合占領),并在中國都注了冊,因此導致中國的初創者幾乎不可能不“觸雷”。他們總是在適當的時機把您告上法庭,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打贏了官司,也有一部分是后進者打不起官司后退了,還有一部分是雙方爭論不休,盡管官司可能是平分秋色,但是中國初創者的市場機會可能為此而丟失了。
在中國這樣的事并非鮮見。如臺積電與中芯國際,在2003年打了第一仗,當時中芯國際正處于上升時期,盡管賠了1.75億美元,臺積電也只能傷其皮毛。而2008年對于中芯國際的這一仗情況已不同,由于中芯國際在經營上連續虧損,已經顯得有些體力不支,所以臺積電的第二次訴訟不但贏了賠款2.0億美元,還得到了10%的股份,致使中芯的創始人張汝京也為此下了臺。
從中芯國際在IP問題方面的經驗教訓中,我們應該思考中國半導體產業該如何突破,連續兩次都遭敗訴,至少要迅速地調整策略,所以其領導者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另外,臺積電已對中芯的底細了如指掌,如不進行技術上的去臺積電化,徹底地脫胎換骨,未來的專利糾紛將會再次上演。
再如上海的中微半導體,其生產刻蝕機,由前應用材料副總裁尹志堯博士于2005年創建。中微聚集了一大批原應用材料的骨干,加上全新的理念,對于其產品的先進性應該不容置疑,所以當其樣機出來后投入客戶試用時,應用材料公司對其馬上提出訴訟,官司持續了近兩年,所幸近期已有了結。盡管官司了結,但是中微可能由此喪失了最好的產品銷售機會。因為官司未了時,臺積電、東芝等客戶不敢下訂單,因此對于只有一種產品的中微半導體來說,市場機會的喪失所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以上種種事例清楚表明,市場的游戲規則是由強者制訂,對于中國的初創者要想進行突破,前進的道路十分艱難。
因此,首先我們要遵守游戲規則,但也要分析規則中的各種可能因素,同時也不能總是等著挨打,需要尋找新的生存途徑。
不能完全按常規思維出牌
按常規的思維,在尊重知識產權前提下,我們只能采用購買IP,或者投入力量自行研發。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行的,但也都有局限性。因為真正的技術是永遠無法買到的。盡管投入研發是正確的,尤其在中國現階段下一定要做,但是研發不可能拔地而起,往往與基礎條件有關,而且研發的周期有時太長,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
聯想集團其手機部的出售與收回過程頗具戲劇性,其收回之后運營方法是采用正規軍編制加上山寨式作戰策略奏效。前幾年一款手機的平均研發周期需18~ 30個月,而經策略調整后,2009年市面上的聯想手機已達100多款,且每個月可有3、4款左右的新機問世。
縱觀國際上許多頂級大廠的成長過程,如三星和80年代的日本企業等,剛開始時也是采用先購買部分先進技術,然后主要靠模仿進行生產,并逐步消化吸收,一步步提高。它們之所以成功,僅是對于引進的技術進行了消化與吸收,這一點才是最后致勝的法寶。至于剛開始進行的模仿生產,是成功的第一步。
中國的市場為誰而生
山寨這個名字不好,因為一開始有人把它與假冒偽劣產品等同了。實際上,市場中經常存在兩類產品,一類是品牌產品,另一類是非品牌,或者稱為非著名品牌產品。
對于山寨產品,其正確的釋義該是非品牌產品。它也可能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它的最大特點是采用完整解決方案,讓產品的設計方可以非常迅速地將產品推向市場,而且價格便宜。因此,緊跟市場、便宜是山寨產品的兩個關鍵。
臺灣聯發科為大陸山寨機最大芯片供貨商,其年發貨量達1.5億套以上。其總裁蔡明介頻為大陸山寨機發聲,他認為,山寨機的真實定義是以合法為基礎,以更多的創新、創意的附加價值,來加諸在終端產品身上,并可切割以品牌為主的主流市場,以及非品牌為主的山寨市場區隔性。蔡明介所言,“今日山寨,明日主流”。
聯發科是一家fabless公司,在2009年全球fabless排名中以銷售額33億美元居第四位。它的成功讓我們反思,中國的巨大市場僅是被對岸的fabless廠商看到,并被它們所利用,而中國的fabless公司卻為找不到合適的產品市場而苦惱,其中有些認識急需提高。
結語
中國半導體業在前進道路上十分艱辛,從18號文被美國質疑開始,導致文件中的退稅優惠政策被修改。如今中國半導體產業中兩大標志性廠商又先后遭受IP訴訟,如果串聯起來可能明顯地看到有一只手在扼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進步,應引起政府及業界的高度重視,必須以更大的投入與努力來發展中國半導體產業。
對于IP專利技術的尊重與保護十分重要,中國自身也深受其害,除了總結經驗與教訓之外,未來加強研發才是根本的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