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半導體產業麻煩大了?也許更精確的說法是,由于受到IC產業衰退的嚴重打擊,這個由本土芯片制造商支撐的市場已經搖搖欲墜…雖然芯片廠商們現在終于看到復蘇跡象,并可望有助于療傷,但更往前看,韓國四大IC供貨商與這個國家的整個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全球市占率保衛戰。 在最近一場于首爾舉行的研討會上,有位三星(Samsung)的高層坦言該公司仍太依賴內存業務,并認為三星有必要尋找可為公司注入成長動能的新市場。而三星雖也已經將觸角伸向非內存市場,包括重回電源IC領域,但這家芯片供應大廠仍在不少業務領域辛苦掙扎。 內存業者海力士(Hynix)最近被債權人把整間公司拿去標售,但現在唯一的投標者也自身難保。另一家芯片業者MagnaChip Semiconductor剛擺脫破產,模擬晶圓代工廠Dongbu HiTek則是好不容易取得一筆資金挹注,稍稍減輕負債壓力。 還有更慘的嗎?有產業界高層表示,韓國持續大力扶植的無晶圓廠IC產業,實際發展情況與預期目標出現落差;要發展無晶圓廠IC產業,需要培育具創新能力的新公司,但該國卻還是過于依賴由家族財團或財閥經營的大集團企業,諸如現代(Hyundai)、樂金(LG)與三星。 南韓無疑是內存、LCD、電視等產品的供應大國,但三星集團旗下被動組件與模塊供貨商三星電機(Samsung Electro-Mechanics)副總裁Hak-Sun Kim指出,問題在于該國太過仰賴外國供應的非內存芯片產品。例如在手機市場,「大多數芯片是采購自海外;」Kim表示:「我們的網絡芯片也是百分之百靠進口。」 韓國半導體產業協會(KSIA)副主席Youm Huh也表示:「我們在內存產業方面取得很好的地位,但系統芯片卻是韓國的弱點。」Huh也是一家模擬IC新創公司Silicon Mitus的總裁暨執行長,他呼吁國內的無晶圓廠IC設計同業應該將眼界放遠。 在韓國,本土芯片業者大部分是想將IC產品賣給兩大公司三星與樂金,而不是國際市場。「我們實在太依賴國內市場;」Huh表示:「我們必須拓展市場版圖,打破目前只有本土廠商、沒有全球性廠商的現況。」 韓國產業并不全都是處于那樣的窘境,該國的汽車產業、消費性電子產業,半導體產業、鋼鐵與造船,都已經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此外更重要的是,IC產業整體景氣看來是樂觀發展的;「我們已看到強勁的市場需求,」模擬晶圓代工廠Dongbu HiTek總裁暨執行長John Yong-In Park表示。 但韓國IC產業仍存在許多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Hynix與MagnaChip是否能存活下來?以及三星的下一步會怎么做? 不久前,三星宣布投資一家位于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閃存I/O技術開發商Fusion-io;市場有人猜測,三星可能會再發動另一波求購SamDisk的行動,甚至有人訝異為何三星沒有并購新加坡特許半導體(Chartered Semiconductor),好拓展其正在起步階段的晶圓代工業務。 韓國今日舉足輕重的電子產業,可追溯至1970年代或更早;該國政府在1980年代扶植了DRAM產業,有人說其內存技術可能是透過反向工程方法取得,甚至有傳言指出是從競爭同業處「竊取」而來…到1990年代中期,韓國的財團興起,掌控了該國四分之一的IC市場;從那時起,三星等廠商基本是從日本手中搶走不少內存生意。 而近幾年,韓國電子產業像是坐云霄飛車。根據韓國官方統計,2008年該國IT產業達到578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該年度韓國IT產品出口較07年成長0.9%,總產值達1,313億美元,IT產品進口則成長5.5%,金額為735億美元。 手機是韓國出口量排名第一的IT產品,08年成長率19.1%,總金額達到3,34.5億美元;而在半導體產品部分,由于生產過量與價格下跌,韓國半導體組件出口量在08年出現七年來的首度衰退。 韓國IT產業在09年9月創下了643億美元順差的成績,是1996年以來的單月第三高紀錄;當月IT出口較去年同月成長了0.8%,來到122.4億美元,是本年度首度恢復正成長。 以各產品來看,9月份手機與電視產品出貨金額分別下滑22.5%與2.5%,來到25.2億美元與5.4億美元。但9月份半導體產品與顯示器面板產品,卻分別成長了22.3%與4.2%,達到36億美元與26.3億美元。 同時,9月份韓國進口IT產品金額較去年同月下滑了13.6%,來到58.1億美元;這主要是歸咎于包括電子零組件(35.9億美元)、計算機與外圍設備(6.1億美元)產品進口量的大幅下滑。 但整體產業景氣確實是向上的,特別是DRAM領域;三星最近預期,第三季DRAM業績將有不錯表現,該公司已經看到市場的強勁需求,特別是服務器與高階筆記型計算機對DDR3的采用。「PC市場狀況優于預期,但我們仍非常謹慎;」三星內存市場經理Keich Lee表示。 Lee并證實了DDR3 SDRAM缺貨的報導;在NAND閃存市場,目前則是呈現供需平衡狀態。不過Lee也表示,因為淡季效應,DRAM與NAND閃存需求仍會在2010年第一季走弱。 在邏輯組件部份,三星的主力則放在應用處理器、CMOS影像傳感器、LCD驅動器與晶圓代工業務;至于被動組件部分,三星旗下的三星電機已經悄悄重返電源IC市場。 三星電機的Kim在一場簡報中警告,韓國整體產業必須從已經成熟的、賴以維生的內存產業拓展出去。他認為,韓國企業應該進軍新IC市場,包括網絡、RF、WLAN等;這些都是很大部分仰賴從國外進口的產品:「有很多內存以外的東西是韓國業者可以做的。」 當然,三星的地基可是很穩固,其它公司可就沒這么幸運了,尤其是Hynix;根據報導,目前仍擁有Hynix主控權的債權人打算賣掉手中剩余的28.1% 持股,也就是要出讓Hynix的多數股權。新的Hynix大股東有可能是一家已經出價的韓國大企業Hyosung;待售的股權總值估計約3.65兆韓圜 (約30.4億美元)。 但根據報導,原本說要在兩個月內將Hynix轉手的債權人,突然延遲了預計將多數股權出售給Hyosung的計劃。有部份產業觀察家也對Hyosung的出價存疑,因為該企業的營收規模不過與Hynix相當,也沒有經營半導體業務的經驗。 因為股東信心不足,Hyosung的股價據說下滑不少;市場并有傳言指出,該公司透過子公司籌募秘密資金,并有逃漏稅的嫌疑。 好消息是,飽受虧損之苦的Hynix可望在第三季恢復盈利;該公司并已經提升對DRAM與NAND閃存的平均銷售價格(ASP)預測。盡管狀況有些混亂,Hynix看來是能存活下去;韓國政府這些年來早已經以某種形式出手拯救這家公司。因此Hynix仍是韓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成員,但有人懷疑這能撐多久? 另一家韓國半導體業者MagnaChip的生存機會就很渺茫;在6月份,這家由Hynix獨立而出的邏輯芯片供貨商在美國以破產法第11章聲請破產,在此同時,由韓國KTB Securities所主導的一筆資金宣布以8,000萬美元收購MagnaChip。在9月份,美國破產法院批準了由MagnaChip所提出的組織重整計劃,該公司高層聲稱破產聲請沒有沖擊該公司業務。 韓國的無晶圓廠半導體產業還比較有一點希望;數年前,該國政府推出了「System IC 2010」計劃,打算扶植更多無晶圓廠IC業者,包括模擬新創公司。這個計劃確實催生了許多新創公司,但Silicon Mitus的Huh卻表示,成果仍不如預期:「特別是與臺灣相比較。」 而問題所在很明顯──韓國的無晶圓廠IC業者通常把產品賣到國內市場,大客戶就是Samsung與LG,也因此限制了他們的機會。此外,與美國等地的新創公司一樣,韓國的新創公司在風險資金的取得上也遭遇困難。 韓國的風險資金社群非常小,國內企業只好往美國尋求金援機會;但問題是,美國風險投資業者已經放棄半導體領域,因為該產業已經成熟,取得投資報酬的等待時間也比過去來得長。 據韓國半導體協會統計,韓國目前有200家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其中約有40~50家公司是在國內較「活躍」的;每家無晶圓廠業者平均年營收為2,800 萬美元。只有非常少數的無晶圓廠IC設計業者一年營收可超過1億美元;其中一家是Silicon Works,不過該公司實際上是LG Display的LCD驅動IC專屬供貨商。 為了進一步推動無晶圓廠IC產業,韓國政府打算再度祭出「System IC 2015」計劃,不過細節尚未公布;也有其它人對韓國無晶圓廠IC產業與IDM廠商開出不同的處方簽,Hua即表示:「我們應該著眼于新興市場,并試圖進軍這些地方。」 出自:電子工程專輯 編輯:Jessica Cao |